首页 > 理论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2023
06-13

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方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农村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农村生活方式朝着文明化、绿色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生活方式;新变革

一、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生活方式现代化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现代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关系与人的本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密切联系,也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中生活方式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推动生活方式现代化,实现农民的生活、观念、能力、素质向现代化发展,不断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从而满足他们对更广泛、更高要求、更多元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二)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创造性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其文化素养、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因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了解市场信息,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使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与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推动农业发展的机械化、良种化、规模化和高效化,走上农业强国之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民文明素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吸引了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现代化农民将传统农业文明与新时代文明相结合,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农民现代化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地区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三农”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如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米袋子”“菜篮子”丰足充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新突破,农村发展迈入新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础、最艰巨的一环,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四化同步”,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也将遥遥无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抓住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牛鼻子”,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多维变迁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生活方式的文明化: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随着我国实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农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摒弃陈旧的传统观念,接受现代化的先进思想,通过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使用机械农具改变以往费时费力低效率的体力劳动,劳动生活出现新的分工和职业分化,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样化发展。机械化作业、现代信息技术贯穿生产的全过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促使传统劳动生活方式朝着现代化劳动生活方式转变。

劳动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从传统保守向现代开放转变,文明、绿色、理性等消费观念深入农民的思想,并引领消费行为。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的稳步发展下,闲暇时间、闲暇活动的层次日益多样化,交往时间、空间、范围和对象持续增多,公共参与逐渐由被动表态向主动表达的转变,农村社会越来越和谐文明。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传统农村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让农民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农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从污染浪费向低碳环保转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村大面积、大批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资,处置不当的秸秆、畜禽粪污、生产污水、恶臭气体等,对农产品的品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农民应用了绿色技术,农业生产愈发精细化、高效化、现代化,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首要选择。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相对立,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因此,为了农村新面貌、绿色生活,制定新“村规民约”,通过宣传栏、大喇叭、小组会、微信群等多种形式组织动员,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村民逐步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是绿色生活的推动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已经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过去污染浪费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得到明显改善,绿色生活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三)农村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从较为落后向健康转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根据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70%,农村居民为22.02%,这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村委会的普及宣传以及农民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部门将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全面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乡村文化站、卫生院利用各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让农民真正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优质的健康服务与健康教育资源倾斜到农村,开展以农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健康讲座、健康活动、健康服务。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引领农村生活方式新变革

(一)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生活的富裕富足

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有7.6亿人,其中常住人口有4.98亿人,“三农”问题依旧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不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为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1.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培育现代农民,促进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发展、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多措并举为乡村振兴赋能。

3.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做好农村电商、网络营销打好“特色牌”,带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建设要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为导向,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彰显乡村特色,同时也要使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是完善农村基本生活设施,继续推动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加快清洁能源、物流服务、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满足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加强农村防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的双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镇般的生活,不断追求文明、绿色、健康的美好生活。

(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绿色成为美好生活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之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回应农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也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实用化原则,让厕所革命与农村特点、住房条件、农民生活习惯相适应。探索“互联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建立符合农村发展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此外,采取“入户走访、宣传发动、带头帮干”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其中,共同打造美丽宜居村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证,将绿色发展真正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中,使农村具备现代生活的美好生态环境。

(四)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民风好起来

乡村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形成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生活状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三是凝聚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力量,推动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组织开展特色的节日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体生活,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进步。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提供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将美好生活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不仅能够规范农民的行为、维护乡村稳定、增强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能为生活方式新变革提供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环境。一方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农村工作的“火车头”,要在做好乡村振兴和平安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实功、求实效,赢得群众信任信赖。另一方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农民向上向善、投身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在法治轨道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全方位发展,使农村也能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让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文 / 李文凤)

【基金项目:1.2022年度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新时代新疆人民生活方式多维变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Y202201019;2.202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人民美好生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EDU2020SY016。】

(作者简介:李文凤,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4]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N].人民日报,2022-12-25(001).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