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新时代背景下正确文化观培育路径探析
2023
04-19

新时代背景下正确文化观培育路径探析

摘 要:新时代正确文化观的根本要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基本问题,科学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几个方面来把握。在文化大融合时代,正确的文化观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大众化、民族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进意识形态实践性、大众化、中国化进程,理应有效推进理论创新,增进文化宣传力度,广泛探寻文化传播路径。

关键词:正确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立场;意识形态;文化传播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为正确文化观赋予了新的内涵底蕴,并为其发展与培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东西方各类文化思潮金鼓齐鸣,尤其是主观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拜金、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社会风气遭到侵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以正确文化观培育为中心,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其内在要求,助力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之花完美绽放。

二、新时代正确文化观本质属性

新时代正确文化观的内在属性和特性,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对于正确文化观本质属性的把握,大体上可以从立场、品质及态度三个方面深入。

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论断,再一次强调人民群众独有的历史地位。人民性立场是新时代正确文化观坚守的根本立场,恪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造就了璀璨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文化本身具有“融通性”的特点,而这一特质直接表现在为人民所有上,它是一种共通性的精神力量,文化一旦形成便开始传播,其传播的过程也是自身创造发展的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离不开人民更要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依据客观规律对发展道路作出正确研判,制定出一系列科学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模式”再创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进程,立足中国发展大势,指明中国发展的新航向,带领广大人民踏上前行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开创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的新飞跃。

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碧血丹心,历经复杂、曲折的国内革命斗争的淬炼,凝聚形成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它是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反抗压迫反对剥削的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无处不彰显中国革命的耀眼光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刚劲力量,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70多年风雨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宏伟成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营造了和谐、良好的氛围。

三、新时代正确文化观重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具有反作用,但文化的反作用只能通过与实践的人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确立正确文化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全方位把握由不同观念要素、观念形式组成的文化结构整体,是新时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新时代正确文化观的基本功能主要的表现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发展三个方面。

从认识职能方面讲,新时代正确文化观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内涵和现实性动向,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新时代文化观的构建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红色革命文化,紧随时代前沿,推陈出新,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开拓创新,经由文化融通汇集出新时代文化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化了文化建设同现代化建设的共生关系与内在逻辑,公共文化产业体系及服务体系健全完备的同时,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不仅呈现于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科技创新力,更会因文化繁荣在世界范围鼎立;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卓越成效,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助力民族振兴事业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将更有自信地走近世界民族之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因文化繁荣而增强,人口素质、人民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及理想信念走在时代前列,其文化观念本身也正是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

从价值尺度方面讲,新时代正确文化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既注重文化理论基础培育和发展,又强调文化与社会主义实践融会贯通,其造就的具有大众情怀的艺术典范,无时无刻不引导着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创业者以及一切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1世纪是文化处于前沿阵地的时代,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文化影响力,从战略意义上讲,其更重要的是指引着人民大众的奋进航向,引领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建设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最强劲力量。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放在首位的是具有先进指导思想,文化信服力将直接决定民心所向。其次,文化建设推进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等研发与普及,尤其需要遵循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做到科学技术为大众的理念。最后,文化建设助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实践应用的支撑,文化市场建设完善程度或将直接渗透于人民大众全面发展的进程中。

从文化战略层面讲,新时代正确文化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守望相助,归结为代代中华儿女造就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内在的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之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助力增强战略动力。世界文化“争芳夺艳”,各类思潮风起云涌,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思潮冲击,以及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带来的血的教训,文化认同成为筑牢思想根基、增强价值认同、凝聚精神共识的迫切要求。宏伟的事业需要繁荣的文化支撑,强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精神聚力。因此,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文化认同以其内在的精神凝聚力、共同的价值感召力深刻广泛汇聚起各民族人民鼓足干劲,向实现重振中华民族往昔雄风的宏伟目标奋进。

四、新时代正确文化观培育路径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工作的进行或将直接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立根、为民筑魂的工作,具有指引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有效推动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经中国人民的智慧而产生的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将近200年,仍熠熠生辉,不断迸发其内在真理性的光芒。具体地分析马克思主义本质,其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立足基本国情,结合本土文化,以现实状况为转移;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科学理论,首先,真理的现实性、具体性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其与中国革命与发展状况相契合,无疑要求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不断丰富理论的中国化方向,不断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另外,注重理论时代化,面对前进的客观条件,应对切实问题、解决新的矛盾,需把握新的规律性认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血液,有效推动理论创新。

增进文化宣传力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确文化观的构建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又以文化认知为基础,人民大众的文化认知来源于生活及书本两个主要途径,因而,增强文化宣传力度,重点把握公众文化生活渗透及重要传播载体两个方面。公众文化生活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群众阶层种类多样,文化水平及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对文化理论的理解程度、价值观念的学习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升大众的文化认知能力,要将正确文化观、价值观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重要传播载体积极宣扬优秀文化,也是培育大众正确文化观的重要方式。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的快餐式发展特征逐渐显现,虚拟性、复杂性影响着人们对正确文化观的审查能力。因而,对网络载体的引导与利用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介入以正确文化观为基础的科学指引,潜移默化中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以此增进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流传广度及深度,促使正确文化观大众化、普遍化。

探寻文化传播路径,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活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百年历程。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以“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首先,理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正确文化观建设为基础,立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塑造意识形态新架构。文化经得起打磨,也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紧紧围绕正确文化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另外,增强社会宣传媒介传播能力,促进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宣传力度更加有效,宣传层面更加广泛。

总之,新时代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及引导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构建明辨是非能力增添了些许阻碍,每一名公民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守初心,抵御外来错误文化思潮的冲击与侵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文化观,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凝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文 / 潘国邑)

(作者简介:潘国邑,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党建研究,2021(12):11-45.

[2]钱中文.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3(01):1-22.

[3]赵信彦,杨慧.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理论导刊,2022(01):30-36.

[4]陶春霞.习近平文化观的特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6):64-67.

[5]姜汪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20.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