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
2023
04-19

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

摘 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条,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历史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基于其理论逻辑,人民至上是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丰富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基于其历史逻辑,在共同富裕事业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基于其实践逻辑,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成就所验证的成功经验,必将贯彻落实到现代化的全部进程中。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内在逻辑

新时代面临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是否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关键。十九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党百年奋斗所总结的基本经验之一,“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蕴含在党领导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全部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中,既是历史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为坚持人民至上在共同富裕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提供理论依据;从历史逻辑看,“人民至上”的根基深深埋在中国发展的每一寸脚步之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人民,中国发展与富强也离不开人民,共同富裕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从实践逻辑看,“人民至上”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检验的成功经验,应当继续贯彻在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之中。

一、理论逻辑: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接续发展,也是对其的守正创新,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把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时的与时俱进。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相统一,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在这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人民向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式表达,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首先,“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前提。只有现实的个人能进行物质生产,并且在生产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因而社会历史才能向前发展。阶级分化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力求解决的问题,立足于“现实的个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必须看到人民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看到人民的物质实践对于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作用、看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于“现实”的人民群众的积极影响。在新的发展阶段,党一以贯之将最广大人民幸福生活放在首位,力求消除两极分化,从地区差异到平衡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其次,无产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在新时代建设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既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又是百年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无产阶级掌握的思想武器,在消灭私有制的过程中转化成为了物质力量。在中国革命中,共产党人必须站在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工人和农民的立场上,成立工农联盟夺取政权。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需要人民自己来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如此,人民始终是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

再次,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之下,人的劳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使自身更加贫困,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要和发展人的能力相兼顾。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更高要求,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凝结的新举措与新论断。

二、历史逻辑: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民至上始终是指导党工作的思想中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都将人民放在核心位置。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新中国从此站稳了脚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将“人民至上”贯穿党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看到了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并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革命中以人民为主体,将“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进行中国化改造,团结有着共同革命利益的广大群众,形成武装力量,为人民民主专政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战胜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无产阶级政权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护。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国家的主人。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高呼“人民万岁!”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的独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立场,是人民至上的根基所在。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讲话,强调在生产中要兼顾好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方面,彰显出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群众史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高度概括与继承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凸显出党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毛主席指出,解决好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是社会稳定、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前提条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上要使用民主的方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人民在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民主”与“富裕”重新被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代表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潮,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充实与发展;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新中国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党从空间布局到时间布局,有着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发展计划。改革初期,发展经济被放在了发展的中心地位,经济生活丰富满足了人民对物质的需要。到20世纪末,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体现了人民利益在党心中的地位,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利益观与分配观提供了理论参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维充实了党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是“人民至上”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实践逻辑:基于对第一个百年历史成就的客观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好“两个大局”,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人民主权、人民利益、人民需要时刻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中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第二次伟大飞跃。毛泽东强调人民的政治权益在特殊历史时期下要优先实现,要将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到底。民族之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当家作主构想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政治利益,在国家筹备与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优良“基因”。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基调与生产力的发展目标都指向了百姓的衣食住行,要让全体人民吃饱饭、穿暖衣。实践证明,“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完成、人民温饱和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实践成果表明共同富裕事业必须将人民放在核心地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继往开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党的工作经验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贯穿全局,充分肯定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上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构建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复杂的价值结构和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标准,但人民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全方位倡导人民至上的价值共识,在价值目标、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享有等价值生成的全过程形成深度的价值规范与价值认同,一方面引导国内完善在前期发展中不平衡的共同富裕结构,另一方面帮助在疫情背景下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彰显出社会主义“人本情怀”的巨大优势。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小康,充分体现了党对全体人民一视同仁、希望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问题不仅仅聚焦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存需要。站在历史成就之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从经济基础延伸到了上层建筑,即从生产力发展到收入分配、公平公正,人民至上贯穿着党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主线,故而贯穿在共同富裕目标之中。

在战略全局上,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人民至上思想始终指引党在规则制定、政策实施稳步发力,是坚持推进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的创新之处,面对共同富裕的历史考验,党从空间到时间都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与实践结构。从空间规划上看,从“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内部发展战略到“一带一路”,共同富裕的空间格局从内部发展转向内部与外部协同、协调发展,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价值观念大大扩展了“共同”的含义。从时间规划上看,党分阶段有步骤地计划共同富裕方案,兼顾短期目标与终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到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融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当中,为全体人民指向了物质与精神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也为人民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里的奋斗方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进行下去。面临新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先对内肃清风气,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清除了贪污腐败这一对人民利益的巨大威胁,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至上落实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在21世纪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公有与私有、物质满足与精神富足、人的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等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文 / 郭可珂)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0,413,4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05.

[6]周向军,史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探索——重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5):41-49.

[7]王维国,佘倩.人民利益实现方式的百年发展及其逻辑[J].新视野,2021(06):5-12.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