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建设路径研究
2019
07-04

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对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路径问题的研究,对于贯彻实施江苏海洋强省战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支撑江苏海洋经济体系建设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的九条路径。

关键词:科技支撑 海洋科技创新 现代海洋经济 路径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省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江苏加快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江苏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的需要。众所周知,目前江苏虽是一个海洋大省,但不是一个海洋强省。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GOP)为77611亿元,沿海11各省市中前三名分别是广东、山东和福建,其GOP分别是17800亿元、14776亿元和9200亿元,而江苏的GOP为7217亿元,位居全国第六。按照江苏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海洋产业要成为江苏主要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25年要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时间紧、任务重,唯有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之路,江苏现代海洋经济才能快速崛起,海洋强省目标可望如期实现。基于此,对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巩固

通过开展江苏908专项调查,基本明确了江苏近海资源状况和近海海域环境状况,摸清了江苏海域使用现状和江苏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更新补充了辐射沙脊群水下地形、物理海洋等基础数据,江苏“数字海洋”框架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工作不断深化

坚持把“科技兴海”作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线,以实施海洋科技计划为抓手,不断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注重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在海域精细化海洋预报减灾、海洋涡旋几何特征探测、绿色水产营养调控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开发了一批新产品,育成了一批新品种,解决了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

(三)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

围绕苗种繁育、海产品深加工、海洋药物等重点方向,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了一些国家级、省级海洋科研中心以及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依托这些海洋科技与服务载体,海洋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增多。

(四)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夯实

通过建设海洋经济开发区、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以及科技示范园等海洋科技创新园区,海洋科技的集聚示范效应日益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上海合作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区等5个园区获江苏首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南通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盐城大丰港城经济区、连云港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等一大批涉海经济园区正在提档升级。

三、科技支撑江苏海洋经济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2017年江苏海洋科技贡献率约为50%,比邻省份山东省的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65%,而同期全国平均海洋科技贡献率为60%。从数据看,江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与江苏这个全国科技创新强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力量分散,涉海教育薄弱

国家海洋有一所、二所、三所、四所,但没有一个国家海洋所布局在江苏。虽然江苏科技人才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目前江苏的海洋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淮海工学院以及主要的几个海洋研究机构,但海洋科技力量分散,还未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沿海各省都有一所海洋大学,但江苏海洋高等教育还有待填补空白。

(三)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海洋基础性及公益性研究滞后

海洋研究与开发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特别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投入和扶持。然而,江苏省级财政对海洋科技投入经费不足,沿海各市县财政对海洋科技投入更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江苏海洋基础性及公益性研究的滞后,海洋自主创新性应用研究也随之存在短板。

(四)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海洋高科技产品缺乏

虽然江苏有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并自主研发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就了“中国深度”,然而“蛟龙号”目前还只是用于海洋科考,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海洋高科技产业。与沿海其他海洋强省相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高市场显示度的海洋高科技产品。江苏位于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 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滞后,背后的原因也在于缺乏高科技的支撑。

(五)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海洋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三者相对脱节,现有的科研平台及大学研究机构多偏重基础研究,偏重论文、专利与获奖,其产业化能力薄弱。虽然总体上涉海企业的产业化能力比较强但缺乏科研支撑,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导致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海洋科技领域的“发现—技术—工程—产业”一体化的链条还未形成。

(六)海洋科技缺乏统一规划,科技项目集群效应不显著

海洋科技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指导,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囿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海洋科技管理工作较为分散。海洋科技项目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局部性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项目比较多,而全局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比较少,削弱了科技项目的集群效应。

四、科技支撑江苏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科技兴海规划

海洋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首先要制定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现代海洋经济建设目标、重点、路径及要求,坚持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要立足省情,走差异化、高端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要根据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规划来制定海洋科技创新规划,即江苏的科技兴海规划。江苏科技兴海规划要界定好、处理好江苏海洋科技与全国海洋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海洋产业科技支撑与现代海洋产业科技支撑之间的关系。江苏科技兴海规划是未来五到十年江苏海洋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必须科学制定并切实执行。

(二)注重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载体

平台与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国内外海洋强国及海洋强省的实践经验无不证明了平台载体之于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平台与载体是科技创新之支撑。科技平台与载体是江苏海洋科技创新之短板,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一是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聚焦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海洋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重点建设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以及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切实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建设一批海洋优势学科平台。三是要拓展省海涂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积极组建江苏省海洋研究院。四是要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江苏设立海洋科研基地,吸引一批境外科研院所来江苏落户。五是要充分发挥江苏海洋水产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高校相关涉海实验室等既有科研平台的集聚作用。六是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促进海洋领域军民兼容同步发展。

(三)聚焦人才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科技支撑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多而强的海洋高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江苏的海洋人才高地。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内部培养,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如在实施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外专“百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中,对涉海类人才给予重点倾斜。二是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大所落户江苏来引进海洋科技人才。三是学习山东经验,实行人才“双聘”机制与柔性引进机制,有效整合省内外海洋科技人才资源,激活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四是高度重视海洋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高水平创新团队显著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五是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支持海洋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

(四)聚力关键技术,形成海洋产业新优势

一是实施海洋高技术研发工程,加快突破一批海洋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力量,要重点围绕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加快突破新的一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促进海洋产业技术的重点跨越和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江苏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型骨干企业和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海洋龙头企业,发挥好骨干、龙头企业在海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

(五)构建有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二者不可偏废。基于江苏海洋科技创新中存在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必须构建有效机制加快成果向企业转化,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是要改变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走出唯论文、唯专利、唯纵向项目的评价误区,切实让科学家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走到现场发现问题、研发技术,更多地产出“接地气”的科研成果,提高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二是设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三是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人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建议学习国内海洋强省的成果转化经验,建立科技人才技术入股与分红机制,让科技人才持续关注科研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创建海洋生产力促进中心、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海洋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海洋技术评估中心等中介组织,搭建产学研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桥梁。利用连云港区位优势,定期举办海洋技术博览会,搭建海洋创新成果的交易平台。

(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势在必行。一是加大投入强度。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建议设立省级海洋公益专项资金,用于海洋高新技术、海洋重大科技攻关、重点海洋产业和新产品研发、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各类科技项目实施。通过完善财政贴息、抵扣税、经费返还等财税政策,鼓励涉海企业加大自身的海洋科技投入。二是拓宽投入渠道。要改变过度依赖省财政投入的现状,建立起以省财政投入资金以引导,地方财政跟投为配套,涉海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层次海洋科技投入体系。要注重发挥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一带一路”投资基金与沿海市县投资基金的联动作用,设立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加快推进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效生态海洋渔业项目落地。三是优化投入方式。变目前的分散投入为相对集中投入,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江苏标志”的海洋高端科研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人才培养基地。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七)发展海洋教育,加强海洋人才培养

要以海洋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增设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海洋领域应用型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一是充分利用江苏涉海高校的优势,加强江苏涉海学科建设,加大涉海类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优化涉海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提高涉海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全力以赴支持淮海工学院创建高水平的江苏海洋大学。高水平海洋大学是现代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基于江苏缺乏专门化的海洋高等教育,建议省政府不仅要全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而且要支持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海洋大学,唯有如此才能为江苏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三是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海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派遣访问学者、留学生、引进高水平师资等形式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机制。四是注重提升涉海企业的劳动者素质。利用涉海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面向涉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培训,普遍提升涉海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八)实施智慧海洋,推进海洋产业与数字化融合

基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及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都必须基于大数据和数字化,要不失时机地启动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推进海洋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构建集云计算、云数据和云服务于一体的“海洋云”。要面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开展数据挖掘分析,打造服务江苏沿海、面向国际的海洋数据交流平台和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海洋”体系。要加强江苏沿海三市、中国沿海港口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港区对接,推动电子口岸互通和信息共享。要加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海洋经济管理、海洋交通运输、港口生产运营中的应用深度。

(九)坚持陆海统筹,协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根据“十三五”江苏海洋经济总体规划安排,江苏要重点打造“一带两轴三核”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一带”即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海洋经济发展带;“两轴”,即沿东陇海线海洋经济成长轴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海洋经济成长轴;“三核”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节点城市。这就决定了江苏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道路是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其发展思路是通过江海联动提升“L”型海洋经济发展带能级;通过培育“两轴”推动腹地海洋经济成长;通过做强“三核”促进海洋经济升级集聚。因此,在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秉承陆海统筹思想,协同推进江苏海洋科技创新。一是要统筹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防止重复布局、恶性竞争;二是要统筹好海洋科技载体与平台的空间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设置;三是统筹好海洋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四是要统筹好涉海科技政策的制定,防止出现政策过度叠加或政策真空脱档。
(文 / 肖侠 吴价宝 张宏远 )

【作者简介:肖侠(1970—),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金融、海洋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新勤. 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模式与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2):112-115.
[2] 郝宏桂. 海洋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的路径[J].群众,2018,(2):33-34.
[3] 仲平,钱洪宝,向长生.美国海洋科技政策与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3):14-20+76.
[4] 易爱军,戴华江,刘丽.江苏省海洋产业科技支撑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1):90-92.
[5] 沈毅.让海洋经济成为江苏发展新增长极[J]. 唯实,2016,(7):12-14.
[6] 王艾敏. 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协调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8):40-49.
[7] 邱宇,吉启轩,章志.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13,(6):1-3+6.
[8]赵洪杰,杨学莹.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EB/OL].
[9]黄进.广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EB/OL].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BR201801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