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传承渔文化的综合实践初探
2019
07-04

传承渔文化的综合实践初探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渔文化不可忽略。我国渔业的出现,远在农耕文明以前。原始人类通过对原始水面丰富的鱼类的捕捞,从事渔业生产,进而对生产工具的发明、人类智力的开启、艺术创作产生推动力。可以说,早期渔文化就对人类进步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连云港的渔文化资源丰厚。以连岛为例,古人处处有诗赞美,关于鹰游山,唐仲冕写到:“南城复北城,使海于有蔽。东岛复西岛,裨海环其外。中有鹰游门,洋线画疆界。前明政不纲,奸究通夷裔。寇攘莫能防,渔樵无所避。”清邱心坦写的宿镇海寺:“海寺苍茫动暮愁,禅林有客枕泉流。打窗木叶风生壑,惊梦寒潮月上楼。云气带归何处雨,菊花开老上方秋。”在今天,参观渔港,出海捕鱼,出海观光,乘坐游艇到前山岛,随渔民自驾渔船到苏马湾、羊窝头、西连岛小姑山等地方;海上日出钓鱼,沙滩上的篝火晚会,海滩日光浴,看沙雕,参观海底世界也已经形成气候;以品种繁多、价廉物美、口感鲜美、做工地道的海鲜为游客所青睐,已成为海岛特有的一种文化。

连云港在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中,也要高度重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打造竞争软实力,“渔文化”是连云港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学生抓起,开展多种方式弘扬传承渔文化,刻不容缓。作为学校,我们开展够能够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授之以“渔”,收到显著成效。

二、做法

打造“渔场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就曾营造了一个“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学习环境。连岛小学每个年级的墙上都有一个主题去介绍“渔文化”:如一年级“走近海底世界”,二年级“和鱼儿交朋友”,五年级“渔船文化”,六年级的渔家习俗等等,这些墙壁的布置,匠心独具,在潜默化中实现了育人的功能。这样,就使学校这个特殊的学习“环境”成为了极具教育性的“场境”,成为了感动生命、唤醒意识、引领思想、提升心灵的“教育场”。

制定目标,螺旋上升,分层弘扬“渔文化”。弘扬“渔文化”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综合知识、社交能力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二、三年级走进“海底世界”“走访渔家”“参观水族馆”,了解海洋鱼类认识鱼类简单的生活习性。四年级走访渔家,向渔民了解海岛的民俗、民风、民情,使学生深入了解海岛文化,激发热爱海岛、热爱渔民的情感。五年级以船为主题,先搜集各种各样船的资料,走进船家实地考察船的各种部件及其用途,搜集船家俚语,了解船家贴对子等习俗,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渔文化的认识。六年级开展人鱼环境实地调查,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并走进渔家,体验渔家劳动,如织网、拉绳、撑竿、起锚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和真谛。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体验、劳动感受等书面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

开展主题活动,挖掘“渔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富有个性的海岛渔文化,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自然中学自然,从社会中学社会,从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优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举行“我与大海”“演讲比赛”“贝壳制作船模型”之类的活动,指导孩子观大海、画大海、写大海、唱大海。大海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海岛的孩子,以海陶冶情操,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创新!我们开展“海边的故事”征文比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像力……定期开展“海岸环境调查”“环保小卫士”等学校传统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海岛独特自然环境营造优越的育人氛围,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带领师生到海滨浴场去举行独具风情的海滩运动会,在邓小平广场举行“永远和邓小平爷爷在一起”主题活动,参观海岛军民模范六连,与海岛边防派出所开展“手拉手”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开展都对孩子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生从中悟出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积极进取、执着追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生活强者这样的道理,为孩子的将来打好人生底色。

三、探索

传承渔文化从孩子抓起是件大事,也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带着孩子有意识地搜寻渔具,抢救那些逝去的“渔俗档案”。连岛是个渔村,自古以捕鱼为生。然而,本世纪初周边海洋资源枯竭,加上旅游开发人口搬迁,时至今日,靠打鱼为生的村民已经少之又少,所以,留下的那些渔具、渔俗也变得弥足珍贵。为了避免独特的渔文化就此消亡,我们有意识地搜寻渔具,如修船的器具,锯子、锤子、凿子、斧头、铆钉、卡尺等,木制的船舵,渔网、滚钩、造船的钉铆、海上无线电对讲机、智能发电机等。在这些渔具和器械身上,蕴藏着无数,过去的辉煌、大海的故事。

会同高年级学生收集整理独特有趣的渔俗文化。渔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语境,如渔民认为不吉祥的话和事,绝对不说不做。开口讲究“彩字”,如取鱼叫“取彩”,馈赠叫“彩头”,船上作业都唱号子等等。渔民特别忌讳一些做法,譬如吃饭时,筷子的摆放必须有所讲究,因为他们会把碗和筷看成是船和撑船的篙子,渔民吃饭时一定要在饭桌上先放上筷子,然后才能摆上杯盘饭菜,反之,则是犯忌的。这些独特有趣的渔俗文化,语言语境,如果不收集整理,有可能就此没落,乃至消失。

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渔文化的研究。如开展渔家风俗“摇钱树”的研究。每当过春节时,渔港里彩旗飞舞,家家户户的渔船上都插满了五彩斑斓的彩旗,给节日增添了喜气。但为什么每次过完小年,渔港码头便热闹起来,外地来的商人用车子运来了一大批鲜嫩的竹子,清色的竹竿上带有青色的竹叶,吆喝着卖出去。渔民总是一群接着一群地抢着精挑细选一番,选一根长且直的竹竿插在渔船上。这些景象过去没有留心过,自在学校开展的“渔文化”综合实践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原来绑在驾驶室边上灯杆上的大竹杆被渔民视为“摇钱树!”因为鲜嫩的竹叶抽干后被风一吹,便像钱一样飘下来,所以叫摇钱树,它代表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年都有好兆头好前程。另外,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渔家船上也不例外,他们称贴春联为“贴红对子”。但渔家贴对子有许多讲究了,不能乱贴。那么到底有哪些讲究呢?学生们通过调研了解到,船头贴完,再贴船尾,船后梢和船头一样,只不过内容不同:“顺风相送,满载而归”,横批“一路福星”。渔家的这么多习俗都反映了渔民们美好的愿望。再有就是研究收集快要“失传”的渔歌,“采蜜”渔家诗:雄赳赳、气昂昂、虾皮晒满舱;小小宝舟,出去钓钩,西风出去,东风收钩;机声轰轰响,渔民高声唱。打上埠,系上网,鱼虾装满舱。这些渔歌唱出了渔民好心情,唱出了渔民好生活。

在“渔文化”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研究者”,同学们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鲜活感人,在他(她)们的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传承“渔文化”的希望。(文 / 杨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学会)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