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省传统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025
05-12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省传统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摘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新常态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方法。青海省传统文化蕴含着“革故鼎新”“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不仅构成了新时代青海省传统文化建设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为新时代青海省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新青海建设;传统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新时代青海省的传统文化建设,必须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重历史向度中加以理解,探索这些思想观念所蕴含的丰富智慧,进一步发掘青海省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

二、扎根传统文化——新青海建设的文化支撑

(一)革故鼎新,建设创新开放的新青海

新时代的青海省,秉持“革故鼎新”的创新发展观。此理念最早源于《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创新发展的文化基因。它强调对不合时宜、缺乏发展性的旧事物进行根本变革,对顺应潮流且经实践检验的积极事物加以传承发扬,凸显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青海传统文化建设须秉持这一理念,以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开放的新青海,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战略位置,聚焦阻碍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与环节,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新发展理念培育“四地”创新型产业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念。

(二)民为邦本,建设人民幸福的新青海

新时代青海省秉持“民为邦本”的人民观。民本思想可追溯至商朝末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尚书·五子之歌》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百姓乃国之根基,根基稳固,国家方安宁。孟子“民贵君轻”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其后各朝均有发展。马克思重视人民群众,认为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又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示,要坚守人民情怀,依靠并造福人民,推动共同富裕。西部地区应重视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管控城镇失业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增强发展力度,增进民生福祉,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深刻体现了“民为邦本”思想的精髓。

三、创新传统文化——新青海建设的动力之源

(一)深挖文化资源,发掘新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根基、维系全球华人精神纽带及文化创新宝藏。新时代,青海省要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需依托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实践主题。其与西式现代化有本质区别,体现在实现逻辑和价值观上。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深入发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当代价值。青海省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以增强现代化建设文化动力。例如,河湟文化孕育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地的印记。在现代化建设中,青海坚持法治保护河湟文化,颁布《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大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文化论坛、创办艺术节、设立博物馆等,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此外,依托“六项工程”实施,为发掘文化禀赋提供科研支撑。最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赋予黄河文化新内涵,让其在新时代青海建设中发挥独特价值。

(二)激活传统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详细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在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下,外在生产要素被视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因素,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传统文化中内含的创新意识等文化因素形成了推动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性地萃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价值,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青海省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中,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综合创新,推进高水平开放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转化创新中形成新样态,其传承是“守正不守旧”的动态过程。青海省在现代化建设中,以创新开放为动力机制,注重文化创新,走出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开放层次。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青海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融入并贡献力量。同时,青海依托文化资源,展现特色传统文化。比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时尚创新融合,为传统青绣文化注入活力,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形象,为青海特色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四、坚定文化自信——新青海建设的精神底蕴

(一)以文聚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石。青海历史悠久,多民族在此孕育。隋唐时,唐蕃古道连接青藏高原与中原,各民族文化在青海交流交融,催生出河湟文化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文化基因,展现出互通互鉴、开放包容的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走向现代化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多民族聚居是青海的特色省情,也是新时代青海发展必须遵循的特点。在新时代建设中,青海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凝聚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发挥文化凝聚作用,创办特色文化活动,如海西州的“那达慕大会”、泽库县的“游牧民俗文化旅游节”、海东市的“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等,为民族交流搭建广阔平台;二是打造传统文化重点景区,加强对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具有河湟文化风貌的袁家村,设立热贡生态保护区,传承民族文化;三是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设立民俗博物馆、寺庙民族团结进步展览馆等,打开文化窗口,引导民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增强团结进步意识。

(二)以文铸魂,增强新时代青海省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点。

以昆仑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海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昆仑文化是青海各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涵盖彩陶文化、藏药医药技术文化、民间文学文化等,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昆仑名片”。

青海省通过系统性工程,提炼昆仑文化精髓,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增强现代化建设力量筑牢文化基础。一方面,组建专门的昆仑文化体系研究团队推动其广泛传播,出版《专家学者论昆仑》《仰望昆仑》等作品,申报并完成《昆仑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文旅活动扩大影响力,如举办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昆仑文化诗歌大会、昆仑美食节,以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以文强之,保持新青海建设的鲜明特色

坚定文化自信、摒弃文化自卑,对实现新时代青海省传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坚持将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入文化内核,破除文化焦虑,以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展现新时代青海省的独特价值。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具有丰富又珍稀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构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化。青海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文明生态思想为指导,长期关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成果相融合,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价值理念,以生态文化自信增强人们的生态行为自觉,构建符合青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绘就青海省现代化建设中的秀美长卷。

五、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成为新时代青海省传统文化建设的独特文化基因和深厚历史底蕴。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才能确保新时代青海省的发展不脱轨、不迷失方向。
(文 / 陈美君 袁辰辉 乔秀花)

【基金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藏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研究”(编号:23BKS097);2.青海省社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侧优化研究”(编号:22ZCY050)】

(作者简介:陈美君,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青海建设。袁辰辉,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自信。乔秀花,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青海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20(07):389.

[4]姜建设.《尚书》与中国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22(10):147.

[5]郭丹,程小青,李彬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9(01):317.

[6]姜峰.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2-08-08(009).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