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稳定民生就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南京海关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20%,自2018年起实行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模式,在制度创新、流程优化、过程控制等方面成效显著。随着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集中作业模式下加工贸易智慧监管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和系统制约。文章旨在探索开发“南京海关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智慧管理系统”,打造加工贸易后续“智慧监管”实战化新场景,优化加工贸易监管流程,进一步发挥集中作业监管“防风险、提效能、聚合力、优服务、增智慧、争首创”的作用。
关键词: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海关智慧监管;对外贸易;信息化;智慧海关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作为外贸和加工贸易大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0%。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区外加工贸易进出口5 965.4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同期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2.2%,业务量在直属海关中排名第一,省域范围排名第二。近年来,江苏省加工贸易监管工作步入新阶段,呈现点多、面广、线长和业务规模大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迫切期待江苏海关探索加工贸易监管新方法,以稳定外贸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23年12月,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从六个方面推出十二项政策措施,助力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智慧海关建设全面开展,加工贸易智慧监管进入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海关总署机关党委要求紧扣智慧海关建设思路,强化科技赋能,开发升级“南京海关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智慧管理系统”,成为解决以往集中作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可靠路径。
二、集中作业模式下加工贸易智慧监管现状
(一)强化“制度+科技”运用,持续规制自由裁量权
推进执法统一性建设,南京海关编制了《集中作业指引》等制度规范材料,以及印刷电路板等25本《集中作业行业指导书》,从作业流程、审核重点等方面细化操作要求,统一业务规范。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将集中作业各环节纳入系统化管理,实现无纸化、“不见面”、可追溯的集约化监管;加载风险参数进行“红绿通道”判别,有针对性地拦截中高风险要素实施人工重点审核;实施“随机批量+重点专项”“双复核”,对1.6万条数据复核后,排除87个风险点、处置24个问题,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二)建立“中心+现场”呼应机制,推进风险协同共管
发挥三级“吹哨人”风险预警作用,坚持做到“有风险必排查”“有风险必下指令”,持续提升总体风险防控水平。建立风险联合研判机制,规范26类验证指令的下达反馈,直报稽查40个风险线索,延长监管时空、紧固风控链条。中心和现场联合实地调研,对加工贸易禁限类、牛皮革等53个风险点开展集中研判、统一处置。强化问题清零,开展政策宣讲300余场,解决问题诉求约1 800条,实现审核作业与实货监管的协同联动。建强专业队伍,成立关区加工贸易“实训室”“初心室”,开展党建引领、业务轮训、跟班教学,关区加工贸易领域“集中审核、参数管理、实际监管”3支专业队伍初步形成。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进集中作业模式扩面增效
集中作业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业务环节从7个减至3个,办理时间缩减超50%,关区加工贸易企业每年节省直接成本约4 000万元,尽享“省时、省力、省钱”的改革红利。
达成初步改革目标后,南京海关持续创新监管方式。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试点企业平均核销时间缩短70%;深化“专业化审核”,将加工贸易企业分为6大行业22个子行业,组建6个小组调研分析,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其专业化审核被纳入《中国海关年鉴(2022)》。
改革以来,南京海关致力于打造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加工贸易改革模板。2023年11月,俞建华署长调研时充分肯定集中作业改革,要求南京海关发挥江苏加工贸易规模优势,依据形势变化,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监管创新,为全国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提供“南京方案”。
三、建设集中作业模式下加工贸易智慧监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系统的创新应用不够丰富。中国海关总署“金关工程二期”系统上线后,原来对接H2010系统的集中作业辅助系统无法继续使用。“金关工程二期”是基于全国总体情况开发的,未针对南京关区集中作业模式下的相关审核进行特别设计,无法实现派单、验证指令、单证流转等功能,难以辅助完成监管工作。因此,需要建立相关智慧系统,进一步统筹保税监管各项资源,助力加工贸易提档升级。
2.系统的高效防控不够全面。报关员证取消后,部分企业保税管理不规范的情形较多。加工贸易业务涉及的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商品种类繁杂,日常产生大量数据,仅靠人力资源进行跟踪、计算、筛查,无法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需要更多地依靠大数据识别、构建风险模型等方式进行自动筛选排查、实时预警。此外,“金关二期系统”中加工贸易手册核销无绿色通道,加工贸易手册需100%人工审核和二级核批。建设“南京海关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智慧管理系统”,可对分散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加工分类,提升防控成效。
3.系统的智联互通尚未形成。目前金关二期系统仅可实现业务办理及退单,且以作业中心的反馈为主,多层次沟通协助功能并未实现。“中心+现场”的沟通仍多依赖电话、邮件等传统手段,未能实现相关情况通过系统实时更新提示、互联互通。
(二)可行性
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模式荣获“苏州市科学发展创新单项奖十佳”,实施七年以来,为全国海关提供了多个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有十余个直属海关前来学习交流。通过非联网+人工备案8+16小时、核销工作每日数据录入的方式,实现了专业化派单及业务流程跟踪;依托金二系统及标准化系统,整理历史业务数据,分类加工为多元数据集,形成了可参阅的参数化、标尺化数据。在业务积累和技术基础上,具备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四、集中作业模式下构建新型智慧加工贸易监管系统的设想
2024年以来,南京海关通过调取202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开展加工贸易企业优化行业分类,深入业务现场和重点企业调研,建立智能分析模型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关区现场海关和加工贸易企业通过系统办理业务的痛点难点。以此为出发点,南京海关将以海关大数据池作为主要数据源,以金二系统监管业务层级为底层逻辑,利用建设“南京海关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智慧管理系统”辅助金二系统,打通现有信息屏障,打造统一数据源下的加工贸易监管新生态。通过专业化、模型化和标准化的组合拳,以平台化标准推动监管业务全流程数据的收集和引入,建立多业务节点的对接表单、数据字段,覆盖业务全流程监管环节,充分挖掘数据要素资源价值,支撑多元化模型、标尺建设。
(一)整体架构
设立六大功能模块:专业智能派单、核销模型支撑、验证指令处置、数据联动预警、智能参数标尺、智慧数据引擎。
(二)重点特色内容
1.实现专业化审核派单,提升智慧应用水平。通过完成企业所属行业分类,设立作业中心行业小组,实现按行业自动派单,以“双随机”杜绝“人情单”,赋能专业化审核。系统具备待办提醒与已办清除功能,依据待办任务和派单结果,在关员待办事项中展示作业环节并实时提醒,支持人工维护,办结后可清除事项。针对需要科长核批的待办事项,辅助系统增添流转、核批、反馈功能,经办关员能依审核结果选择转现场验证或转科长核批。转现场超时提醒展示功能,使经办关员可查看超过N天未反馈的手账册,科长能查看科室成员转现场申报手账册,方便跟踪进度。此外,每本手账册经办关员可录入审核成果,补税时填写报关单号码及税额,转缉私和转专项稽查后期可补录处置与稽查成果。
2.应用智能分析模型,织密风险防控网络。(1)同品名不同归类预警。辅助系统运算导入数据,比对企业申报料件、成品的编码、品名及规格型号与已备案商品信息,提示同品名不同归类情况,助力发现规避禁限类管制、漏缴税款、影响统计准确性等风险。(2)首办手册首备商品预警。系统运算导入数据,提示经营或加工单位三年内首次设手册、关区首次备案商品手册的情况,并推送手册信息至相关业务现场。(3)进出分段平衡分析。通过系统运算比对某时段内料件进口与出口成品耗用数量,分析差异数据,查找因料件擅自串换致加工贸易货物脱离监管的风险。(4)单重单价分析。系统运算比对不同成品项次在不同报关单的单重和单价,分析异常情况,找出“成品项次申报错误导致手册进出不平衡”的风险。(5)成品成本比对。系统运算比对成品报关单价与原料成本(依手册单耗和料件均价算出,不含人工等成本),针对报关单价低于原料成本的情况,分析“低单耗成品报高单耗项”或“保税与非保税料件串换”的风险。(6) 常规风险分析。系统运算导入数据,查询手册进出金额倒挂、成品退换不平衡等常见风险。
3.开发协作共管功能,构建智联互通新格局。(1)加急业务催办。业务现场遇到企业手册当日到期、紧急进出口或系统问题,可就手账册设立、变更及核销等业务,通过模块向作业中心提出加急请求,实现实时联系、要素登记与后续备查。(2)多次退单提醒。针对二次及以上退单的手账册,作业中心通过模块向业务现场推送退单信息,提请申报辅导。(3)手账册结案数据推送。核销关员完成手账册核销手续后,辅助系统自动将结案信息推至业务现场,方便及时打印通知书和退还保证金。(4)长期未报核手册推送。对于退单超1个月未报核的手册,作业中心通过模块推送给各业务现场。(5)风险参数需求提交。作业中心和业务现场能通过模块录入参数需求、加载范围,向参数中心提交加载建议。
五、结束语
随着智慧海关建设的不断深入,集中作业模式下加工贸易智慧监管已成为推动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探讨了当前智慧监管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构建“南京海关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智慧管理系统”的设想,旨在通过科技赋能,优化监管流程,提升防控效能,实现加工贸易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加强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加工贸易智慧监管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共同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加工贸易监管新生态。
(文 / 陈飞 严华斌 张娇琳 邱玲玲)
【基金项目:南京海关科技计划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4KJ36)】
【作者简介:陈飞,职称(职务):苏州海关驻相城办事处(南京海关加工贸易作业中心)监控分析科科长兼四级高级主办,本科。研究方向: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严华斌,职称(职务):苏州海关驻相城办事处主任、一级高级主办,本科。研究方向:海关管理。张娇琳,职称(职务):苏州海关驻相城办事处(南京海关加工贸易作业中心)监控分析科副科长,本科。研究方向: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邱玲玲,职称(职务):苏州海关驻相城办事处(南京海关加工贸易作业中心)核销二科二级主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关加工贸易监管】
参考文献
[1]王晶.智慧治理视角下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研究[D].上海:上海海关学院,2024.
[2]李广锐.基于数据挖掘的海关加工贸易风险评估[D].厦门:厦门大学,2020.
[3]勇乐.海关对加工贸易后续监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2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10272.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