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交通执法监管中的运用,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领域的监管方式方法带来了新变化。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是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推进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数字赋能、整体智治,文章重点分析连云港水上交通执法监管的现状,结合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连云港内河通航水域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的方式和路径,逐步实现辖区船舶从进入到离开连云港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打造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
关键词:内河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电子卡口
目前,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大多数通航水域的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现场巡航检查以及视频监控、人工盯屏,基础设施设备与信息化监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连云港交通执法部门依托水上电子卡口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
一、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及执法监管现状
连云港市共有航道67条,航段80个,航道总里程约930千米(实际纳入监管),其中三级航道174千米,四级、五级航道206千米,六级及以下航道550千米。全市有内河港口12个,重大项目临时作业点1个。全市有水路运输企业101家,登记的内河船舶共2 414艘,内河持证船员3 331人。2024年,连云港市内河船舶进出港报告共17 596艘次,其中进港报告8 789艘次,出港报告8 807艘次。
(一)内河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连云港在江苏内河水系中属于非重点水网地区,处于江苏水网北段末梢,船舶从京杭运河进入盐河一路北上,经灌南、灌云进入市区疏港航道(或支线进入低等级航道),疏港航道止于新云台码头区域。船舶装卸作业后,一般原路返回进入京杭运河水系。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管理的重点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疏港航道和盐河沿线以及进出疏港航道和盐河沿线的支线节点。
目前,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基本沿用2020年前全市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前原地方海事局系统建设的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HF系统(甚高频无线电系统)、视频监控等。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主要应用于船和岸、船和船之间的海事安全与通信的助航系统,作为一种船舶广播式应答系统,是最常见的船舶定位跟踪设备。VHF系统(甚高频无线电系统)是内河和近海无线电移动业务最主要的通信手段之一,它主要用于船舶遇险、紧急安全通信和日常业务通信,也是水上搜救作业、船舶间协调避让的重要通信工具。连云港市已经建成53个水上视频监控点位,基本覆盖全市重点航道以及重点航段码头,仅仅实现了对内河航道水上船舶通行情况的掌握,而从执法监管层面看,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和技术发挥还不够充分。
(二)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的主要方式
目前,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主要采取驾驶执法艇现场巡查和利用视频监控进行电子巡查的方式。现场巡查频次为三级航道每天l次,四、五级航道每周2次,六级及以下航道每月1次。执法人员在现场巡查过程中只能对停泊在岸边的船舶或有明显违章行为的航行船舶进行登船检查,不能够对正常航行的船舶进行拦截检查(《江苏省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第四章第二节执法检查行为规范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实施水路检查时,不得拦截正常航行的船舶。”)。执法取证主要是依靠现场询问、拍照、执法记录仪全程拍摄视频等手段,证据采集效率较低,人力耗费大,取证困难。
电子巡查频次为每个工作日应当至少对视频监控覆盖区域开展1次全面巡查。受台风、雾霾、能见度不良等因素影响导致执法艇无法出动的,应当增加到每4小时开展1次全面电子巡查。电子巡查主要依靠人工盯屏查看监控,违章识别困难,且水上通航水域仍有视频监控未覆盖区域。
二、内河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及执法监管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在基础设施设备层面较为薄弱,信息化起步较晚。针对上述问题,连云港在下一步强化内河水上交通执法信息化建设中,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船舶进出动态精准感知需要加强
主动、精准、高效获取船舶信息是水上交通执法监管的重要抓手,也是精准执法、一体化执法的关键。目前连云港市内河航道上建设的AIS基站和视频监控都存在一定不足:AIS作为一种被动式的船舶识别方式,在船舶感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一旦船舶关闭AIS后将束手无策;视频监控也主要依靠人工盯屏识别船舶,智能化应用水平明显不足,尤其在船舶通行量较大的监控点位,难以实现对所有过往船舶的识别跟踪。
(二)船舶显性违章智能预警需要提升
船舶显性违章行为的识别主要依靠视频监控、定点检查和现场巡航等途径,高度依赖执法人员肉眼分辨,效率低下。对过往船舶只能进行抽查,无法做到每船必查。处理异常情况或涉嫌违章时,取证需要通过人工查看、比对视频、截图或录屏保留执法证据,耗时耗力,有时甚至因视频拍摄角度、清晰度等原因无法作为证据使用,事倍功半。
(三)船舶精准分级分类监管需要细化
执法监管通过执法艇巡航、登船检查、电子巡查等传统方式进行撒网式监管,监管成本高、检查效率低。无法实现对不同类型船舶、不同风险等级船舶进行分类分级监管,不能对不同风险等级船舶实行差异化适配(频率)检查,无差异巡查检查增加了执法人员工作量。对黑名单船、逃避检查船、协查船和重点跟踪船等高风险船舶无法做到“来必知、知必查”,对中风险船舶无法实现实时监管,对低风险船舶难以实现无事不扰。
(四)全流域监管联动机制需要建立
通航船舶数据获取不足、信息掌控不全、应用支撑不够等问题,阻碍了全流域监管联动执法效能的发挥。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单一,监管数据未有效汇总、分类、分析,全流域监测信息库未建立,无法实现“感知—预警—指挥—勤务”的一体化处置,辖区各执法单元的协同共治局面未形成。
(五)执法监管力量和装备需要加强
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执法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人员老化,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较为突出。执法船艇老旧、技术状况差、数量较少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利用无人机等新型巡航装备的条件仍不具备。
三、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的必要性
2021年9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江苏省“十 四五”智慧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智慧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以及“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新模式基本建立”的执法目标,规划将“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数字化”作为重点任务,具体指出“实现智能执法感知、打造‘智慧执法大脑’、构建‘泛在执法智网’、推动资源共享共用”的建设要求,并将“执法工作信息化达标率”“‘互联网+监管’事项覆盖率”“智能执法终端配备覆盖率”等作为规划的主要指标。
连云港市目前的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设备设施功能相对落后,监管手段传统落后,对船舶的管理较为被动,给执法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更难以满足“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新模式的要求。亟须通过增加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投入,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解决目前执法监管存在的不足,推动水上执法监管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促进执法监管向“感知能力精准化、综合管理智能化、安全管控精细化、执法作业高效化”转型。
(二)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经过深入调研,连云港市交通执法部门拟以电子卡口建设为重点,搭建“智能感知—自动识别—综合管理—精准管控”的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通过筛选关键点位新建水上电子卡口,再通过水上电子卡口系统分析船舶特征,自动预警船舶显性违章行为,对不同类型船舶、不同风险船舶进行分类分级赋码,对不同风险等级船舶实行差异化适配检查,并通过系统将监测到的相关船舶信息推送给执法人员,实现精准、智能查处,精细、高效管理,从而提升水上执法监管效能。
1.水上电子卡口建设功能要求。水上电子卡口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为感知体系,借助数据融合等科技手段,利用船舶登记等数据资源建立船舶赋码机制,为智慧监管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其硬件设备涵盖前端外场感知设备与后端图像处理设备。主要功能有:一是智能精准识别过往船舶的身份、种类等关键信息,可按多维度进行船舶流量统计,识别异常行为,增强对船舶运行态势的动态掌控能力。二是深化船舶分级管控,实时监管危化品船舶、异常违章船舶等重点船舶,减少辖区水域安全事故,提升通航安全水平。三是促进数据全面贯通,实现共享共治与多途径船舶管控。监测识别的数据接入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系统和水上执法电子卡口平台,实现系统平台化监管。获取的船舶信息建成船舶信息库,实现辖区船舶基础、航行状态、外场设备的全面感知。数据在水上执法各成员单位间互联互通,提升协同联动治理能力与监管效率。
2.水上电子卡口建设点位规划选择。电子卡口应设置在重要航道交汇、辖区交界、入海口等位置,经过充分调研并结合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宜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策略推进电子卡口建设。优先选取云善船闸闸口上游点位建设首个水上电子卡口,重点监管云善河—古泊善后河(即疏港航道)航段的过往船舶。在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同时增设外场感知设备,全面获取过往船舶的基础信息及航行动态信息,实现航段内船舶基础情况全知晓、航行状态全监控、外场设备全感知。前期建成航段监测信息库,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推送、反馈链条,实现从“感知—预警—指挥—勤务”的一体化处置机制。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按照辖区重点区域全覆盖、监管全流域化的目标,适时在辖区重要点位建设一定数量的电子卡口,如灌河204大桥(交通执法与海事执法交界处)、燕尾港出海口(入海口)、盐河东端淮安与连云港交界处(市界)、宿连航道东端宿迁与连云港交界处、灌河通榆河交汇处、宿连航道与盐河交汇处、宿连航道与疏港航道交汇处、新沂河船闸(县界)等点位,管住连云港辖区内河水域的出入口、市县分界处等,对进入全市或各县辖区水域的船舶进行精准地检测跟踪、身份识别,查纠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四、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的成效
(一)提升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质效
水上电子卡口可实现全天候自动抓拍船舶并识别船舶信息,智能分析船舶特征,快速定位重点船舶,及时通知执法人员快速处置。同时对不同类型船舶、不同风险船舶进行画像,进行精细化管理,分级赋码分类管理,对不同等级船舶实行差异化适配检查,实现高风险船舶航行中全程监控,对中风险船舶在重点水域时实施跟踪监控,低风险船舶无事不扰,既提升水上检查效率,又提高执法质效,推进水上交通执法监管从“粗放型”到“精准型”的转变。
(二)健全船舶航行行为采集手段
水上电子卡口能够通过智能识别技术精准获取经过卡口船舶的照片、身份、特征、行为等,补齐了传统感知手段无法对船舶航行行为全面精细感知的短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明确了电子资料的证据地位,因此电子卡口抓拍获取的数据可作为执法部门在涉及船舶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时取证和追溯的有力依据。
(三)促进辖区水域通航安全
根据道路卡口的先进成熟管理经验可知,道路卡口抓拍对车辆驾驶员规范行驶至关重要。通过电子卡口对船舶未开AIS、超载、船名标识不规范、船员未穿救生衣等显性违章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提醒,全天候对船舶信息进行智能识别后做到精准推送、执法和处置,实现对辖区潜在航行安全风险的快速反应,对船舶航行不安全因素及时警示,促使船员形成规范作业的良好习惯,逐步构建优良的通航秩序和环境,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推进执法监管全流域化转型
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目前多为定点、定线、定时监管,不能适应现代航运发展、通航秩序监管的客观需求,迫切需要通过电子卡口这种新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提升单点执法效能,联动区域信息,促进水上执法从“点线化”向“流域化”转型,有效提高监管和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内河水上交通全流域动态监管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新模式必须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在辖区水域关键点位建设水上电子卡口,实现对进出辖区的船舶从进入到离开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最终形成三个体系,即掌握船舶进出的全面精准动态感知体系,违章智能预警、线索自动生成、船舶精准布控的日常监管体系,图文支撑、多途径处置、数据成链的非现场执法体系,实现连云港市内河水上交通执法监管数字赋能、整体智治。
(文 / 孙永春)
(作者简介:孙永春,连云港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大学本科)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十四五”智慧交通发展规划》,2021年.
[2]《江苏省“十四五”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规划》,2021年.
[3]《泰州创新实施“口袋式流域化”水上执法管理新模式》,中国水运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10270.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