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红色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契合性探析
2023
06-13

红色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契合性探析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两者在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理论价值上具有契合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契合性,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红色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顺应历史潮流,在分析国内外局势后围绕人类前途命运而提出的一种改造世界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符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性分析,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文化底蕴的契合性

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思想底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基因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思想底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中的产物,如五四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产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引领下的产物,如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等依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应运而生;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如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依据社会发展而产生。因此,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底色,以具体的社会条件为时代背景而产生、发展。

就人类解放理论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为目标;就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而言,是体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让各国人民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交流合作、共荣共生;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而言,是表示正处于由“虚假共同体”过渡至“真正共同体”的阶段。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在全球化时代检验和充实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促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获得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新与发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思想中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载舟覆舟”等“民为邦本”思想的继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思想的延续与承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卫填海”的坚守与传承。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传统“和”文化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持久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同时,提倡在处理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时,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是对“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二、文化内涵的契合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而提出的走向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过渡阶段。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化内涵上相契合。

(一)内容属性: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党在不同的时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文化在这一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真正共同体理论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应用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世界变化格局解决世界发展主要矛盾、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国的理念和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

(二)最终使命: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文化形态,它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拓展延伸,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它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为改变现存状况进行伟大斗争,进而实现人类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因此,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物。“即使人类社会到了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阶段,它作为人类走向真善美的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也将耸立于千秋万代。”红色文化有利于助推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立足现实,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需要全球各国、各族人民齐参与,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思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社会秩序的设想,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着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三、价值的契合性

从价值指向层面讲,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它在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时,又内在地融入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强力支撑。同时,在不同历史形态,红色文化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如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但这些精神有着相同的本质,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使红色文化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体现。

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它以优良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为依托,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建设文化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为弘扬中国智慧,筑牢文化自信提供新思路。

(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红色文化根据内涵可分为两方面,即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表现为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物质文化的形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历史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物化的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记载着我党发展历程中光荣的历史事件和艰辛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红色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它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四、结束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重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所生成的历史时期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所差别,但两者在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理论价值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研究两者的契合性,有利于将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相结合,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智慧,从而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 / 司志超 孙人杰)

【基金: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维度研究(ky2021-19)。】

(作者简介:司志超,硕士研究生,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孙人杰,硕士研究生,宝鸡市眉县槐芽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21-07-01)[2021-07-08].

[2]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07):4-21,204.

[3]新华网.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4]新华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5]刘润为.红色文化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4):7-13.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4(16):4-8.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