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与驻地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改革
2023
04-19

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与驻地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改革

——发展目标、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 要: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所形成的地区产业集聚需要大量的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投入,这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挑战。本研究认为驻地高等院校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上定位存在不清晰,驻地高校与自贸区建设联动的软硬件建设不匹配,校企对接程度不高,以及高校内部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基于上述结论,研究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推进校企在专业设置上的深度合作;(2)实现校企之间“产学研”深度融合;(3)推进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4)政府多维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连云港自贸片区;产学融合;专业建设

一、导言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印发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试验区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后文简称为:连云港自贸片区)总面积20.27平方千米(含连云港综合保税区2.44平方千米)。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探索,连云港自贸片区通过打造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加快建设亚欧国际重要交通枢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功能。截至2021年底,连云港自贸片区以连云港市2.7%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33%的实际利用外资、20%的外贸进出口、12.5%的新设企业量。

连云港政府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建设连云港自贸片区,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连发〔2017〕26号)、《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连人才〔2018〕1号)、《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计划”的通知》(连人才办〔2021〕4号)以及《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优化外国人才服务的若干政策》等多项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在连云港自贸片区及周边区域进行就业与创业,通过为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就业环境来吸引优秀人才在连云港兴业与发展。在引入大量外来人才的同时,连云港自贸片区的建设也需要留住大量本地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本地高等院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来满足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的实际需要,以优质、灵活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本地优质技术人才成为当前本地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人才的需求与现实状况

连云港自贸片区辖区面积共20.27平方千米。东至庙岭、新光路,南至陇海铁路、港城大道、东方大道,西至海滨大道、玉竹路,北至242省道、海岸线。既具备优质的港口发展优势,又具有较大的产业园区发展纵深,其功能定位聚焦为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形成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以及构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连云港自贸片区的建设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渴求导致自贸片区既需要大力提供人才激励政策引入海内外英才来创业与就业,更需要依靠本地良好的智力储备来为自贸片区的建设提供“即插即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于当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前连云港本地应用型高等院校仅有5所,分别为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及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连云港本地高等院校的发展呈现总体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不足的天然劣势,同时本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自贸片区的产业定位、发展规划依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错位,这些阻碍了连云港本地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与自贸片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围绕本地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方向,笔者认为主要症结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定位不明确。以江苏海洋大学的专业设置为例,该校共设有70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纵观专业设置,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却仅有7个:由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开设的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由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开设的海洋技术专业,由海洋工程学院开设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开设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电子工程学院开设的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总体而言,专业设置与涉海洋类院校的专业关联度相对不足,尤其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类专业设置并未体现出海洋特色,专业设置与自贸片区建设没有形成高度对接,这些都不利于本地高校与连云港自贸片区的产教融合顺利推进。

与江苏海洋大学同层次的浙江海洋大学就立足浅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初步确立以海洋科学为核心,涉海生命科学、涉海工程科学、涉海人文社科3大学科群为支撑的“一核三群”大海洋科学学科布局。在浙江海洋大学48个本科专业中,涉海类专业(含涉海方向)比例为72.91%,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海技术等,集结了“十二五”期间全省52.94%的涉海重点专业,该校的学科建设已经围绕海洋相关产业、舟山自贸区港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专业方向。

2.本地高校缺乏与自贸区建设联动的软硬件建设。同样以江苏海洋大学的专业设置为例,主要表现为既缺乏针对自贸区建设专设的学院(学部)发展规划,同样也缺少服务于自贸区发展的高端智库。反观其他海洋类高校与当地的自贸区建设的关联相对密切。如上海海洋大学的新校区三期工程就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学校临港校区内。2020年10月,上海自贸区临港管委会与上海海洋大学成立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专门面向自贸区临港片区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开放、创新性产业发展、基于“五个重要”功能定位拟成立的智库研究中心,近年来为上海自贸区建设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3.校企“产—教”对接不足。本地高校应充分了解自贸片区所辖企业以及相关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信息、本校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对本校毕业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教学、就业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使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能及时发现企业、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起教学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外省涉海洋类高校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中大四学年的教学重心就是产业实习,每个涉海类专业都配有相应的园区对接企业。该校每年派出约70名轮机专业学生到浙江舟山一海海运有限公司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实习教学,充分了解船舶结构、船舶轮机设备以及海上航行实务。学生通过实习教学,有效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毕业能很快地投入实践工作。同时浙江海洋大学还派出专业的教师团队,让教授、副教授来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充分利用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来服务地方,也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产—教”双方均从人员轮岗中获得提升。反观本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形式比较分散,没有构建起一体化、 系统化的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尤其是服务于自贸片区的合作项目)较少,合作也大多为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形式。

4.本地高校缺乏以服务自贸区建设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连云港本地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缺乏长远的协同观念,其学科建设与自贸片区发展形不成良性的互动,尤其是针对自贸区亟须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无法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来适应自贸片区的建设的实际需求,尚未形成“产—教”反馈机制与反应行动。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地高校的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尚未成熟,无法借助考评机制来调节与促进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自贸片区建设服务。产教融合中教学单位的服务功能尚未明确,使得教学、科研的评价与自贸片区功能完善有所脱节,本地高校在专业评价、教学评价、科研管理与招生就业等方面,对服务自贸片区建设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并未形成。

三、改进方案

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发展与自贸片区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第一要推进校企在专业设置上的合作。通过在教学与科研层面实现高度合作,促进当地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布局充分考虑自贸片区的发展方向,力求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自贸片区的产业发展需求高度适应。积极通过与自贸片区下辖企业的互动交流,动态调整本地高校未来专业建设的方向,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既具有实用性,又具备发展前瞻性,更具有地区产业适应性。

第二,增强“产学研”互动。通过设置各种专业的研究院与智库中心,将科研发展与地方服务紧密结合。围绕自贸片区的港口建设、物流运输、国际经贸往来、国际药港建设等发展项目,集中高校相关院系的力量展开合作,通过成立智库与专业机构等形式来为连云港自贸片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外部“智脑”。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实践主体,在引导学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工作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构建“自贸片区企业+应用型类高校”的产教融合双主体结构,鼓励企业把自身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反映给高校,加强双方信息沟通,在产教融合的平台上,把企业项目转化为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实训项目,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与自贸区产业需求对接,真正发挥企业生产对学校教学科研的引导作用,实现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

在校企之间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高校派出教授、副教授与讲师的技术团队,将先进的科研信息与知识向自贸区下辖企业进行传输,同时企业也向高校派设专业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为高校带来高新技术的应用知识,使得知识能够顺利地在“产—教”单位间流动与“外溢”,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在产教融合中,要针对合作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并建立意见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调整合作方向和合作方式,实现对合作项目的规范化与动态化管理。

第三,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地高校对产教融合的实施进行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与融合监督评估体系中形成精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激励自贸片区企业与本地应用型高校展开专业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对口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校企资本合作的新形势,一方面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设专门针对企业人才定向培养的学科与学院,激励自贸区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教学事务,通过与合作高校在教学、人才培养等层面的融合,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符合自贸区建设的需要。
第四,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政府一方面为地方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提供思路,通过牵头项目等方式,帮助高校与自贸片区内企业形成联系,以组织合作项目、组建服务团队等形式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就产业合作、项目联合开发进行联合作攻关。其次,政府牵头成立自贸片区智库团队,促进高校理论人才与企业实践人才在智库平台上实现知识交流。再次,政府鼓励地方高校转变办学思路,通过牵头和组织协调,来为高校申请、修改相应的教学计划与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便利,使得高校的教学能够在政府协调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与当地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协同。最后,政府利用经济杠杆,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以及项目考核等方面为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对地方高校积极探索与当地产业发展的行动给予支持。

四、总结

连云港自贸片区的建设与地区产业形成有效集聚,需要依托当地高等院校为其提供优秀的实践人才。反观连云港当地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育却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在当地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定位、与自贸区建设联动的软硬件建设方面、校企“产—教”对接程度以及高校内部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方面均存在欠缺。因此研究针对性地推进校企在专业设置上的合作、校企之间“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政府多维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等多项政策建议迫在眉睫。连云港当地高等院校秉承着以自贸区片区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来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进行深层次改革,必将为连云港自贸片区的稳健发展提供裨益。(文 / 徐红迎)

(作者简介:徐红迎,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等。)

参考文献

[1]周夕,张涛.“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自贸区建设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3):27-29.

[2]张涛,陈静.连云港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江苏商论,2022(06):58-60.

[3]刘晓晴,徐永其,赵喆.连云港自贸区制度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江苏商论,2021(07):53-56.

[4]江列,王德智.连云港自贸试验片区港口区块“另辟蹊径”推创新[J].大陆桥视野,2021(05):23.

[5]赵喆,徐永其,房春霞.连云港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设想[J].经营与管理,2021(04):159-162.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