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及优化建议
2021
08-10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及优化建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大数据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工作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地方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已然应用于各个审计领域,并且开创了“无项目审计”这一新模式。但由于我国大数据审计人才的欠缺,以及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开展会为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本文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坚持人力与技术相结合,大力培养新型审计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早日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无项目审计;财政资金

一、引言

2018年,我国正式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习总书记在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审计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不留审计死角,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我国形成了“无项目审计”这一新型审计模式,但在审计业务开展中,由于大数据人才匮乏、大数据技术的风险性以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人力与信息技术暂时还没有达到高效的结合,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我国大数据审计制度逐步健全,高效保护财政财务资金的安全和社会人民的公共利益,早日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基本涵盖全部审计类型

首先,大数据审计助力我国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据报道,截至今年2月份,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扶贫工作期间,大部分地区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施扶贫审计工作,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资金等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监督审查,帮助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如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审计局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筛选出,扣除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后人均纯收入低于“2019年南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户,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走访。其次,大数据技术在财政审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疫情的影响,不少政府及部门采用资料送审的方式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基于已搜集的电子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摸清情况、发现疑点、精确定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现场核查工作量。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审计局在疫情期间,利用相关工具结合今年初同级审工作对118个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及下达两年以上未完成拨付的中央省市专项资金进行数据分析、甄别分类、清理收回,截止至2020年9月中旬,该县财政已经盘活1.75亿元。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社会福利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责任不明确、社会福利审计覆盖面小、社会福利审计工作推进不均衡等问题。山东省威海市审计局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项目进行纵向切块,联合多科室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审计人员依据政策查找是否存在应补助的残疾人生活补贴未补助,是否实现对低保和特困人员资助参保应保尽保,是否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对象等问题。最后,大数据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有所运用。湖南省娄底市审计局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审计组利用影像判读技术和套合比对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比对后发现了大量疑点线索,根据疑点图斑现场取证,最终查实了多个问题,之后利用地理信息非结构化数据“千里眼”的作用,对问题逐一跟踪落实,建立长效机制。

(二)技术手段日益丰富,渗透审计各个阶段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传统的审阅法、函证法、鉴定法等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通常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方法,如可视化技术、文本分析技术、网络爬虫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这些方法渗透了审计的各个阶段。

在审计前,审计项目组会开展一些初步业务活动来考量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考量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进而确定是否签订业务约定书,以开展后续的审计工作。在这一阶段,如果沿用传统审计,审计人员在阅读政策文件、会议记录和办公文件等材料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处理这些非结构化材料。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审计局的审计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应用关键词提取、语义分析等文本分析技术,对全区各部门单位的12345投诉等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在审计实施前发现了相关被审计单位在行政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外部数据,有效解决传统审计中数据难以搜集的问题,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解决大量数据难以处理、风险难以识别、资金去向不清晰和处理数据的审计人员不足等问题。如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实施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两结合”,依靠可视化分析技术对75个以及预算单位开展现场核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了审计资源利用率,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和全局性。在审计后,大数据技术还推动了审计后对各项指标的动态追踪,湖南省长沙市审计局打造了一个便携型审计系统,审计组可以全过程监控资金的运行轨迹,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资金动向做出合理预判,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正是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各个阶段的渗透,审计工作逐渐从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审计转变为对整个会计年度持续审计,这为“审计全面覆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推动审计组织创新,开创“无项目审计”方式

大数据审计的推进,不仅有利于满足我国保护扶贫资金、财政资金、民生资金不流失的需求,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乡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民生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目标的实现,还为我国带来了“无项目审计”这一创新型的审计模式。“无项目审计”并非是对海量数据进行盲目审计,而是基于历年出现的审计问题,对跨行业、跨领域的各类数据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综合对比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审计工作。“无项目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推动资源力量的整合,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目前,我国已存在部分地区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无项目审计”工作:湖南省常德市审计局对缺乏有效责任主体但存在同一疑点的特殊领域推行“无项目审计”,大幅度提升常德市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质量;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审计局为了助力民生保障,通过“无项目审计”共发现多名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继续领取补助的情况,据此反馈给有关的10个乡镇,并将发现的3个问题线索移交县纪委;浙江省丽水市审计机关通过爬虫技术推行“无项目审计”,于2020年前三季共发现违规问题金额5.15亿元,提交审计简报303篇,其中268篇被领导批示、采用。由此可见,“无项目审计”的开展有利于消除审计死角,促进我国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四)人才短板亟待解决,大数据技术应用存在特有风险

大数据审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审计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求其了解大数据技术如何操作,我国审计人力资源尚且匮乏,同时具备大数据技术的审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匮乏为我国从传统审计过渡到大数据审计,审计资料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数据储存在信息系统的过程增加了新的风险。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信息系统可能会出现漏洞或者由于外界存在不可抗力导致数据丢失;其二,系统的安全性不能达到百分百的可靠,如果系统遭受了病毒侵入,也可能会导致数据流失甚至外泄;其三,有权限接触系统的员工不一定具备应有的职业操守,如果他们不能遵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对财务数据进行修改、增减或者外露进行串通舞弊,那么也会影响审计工作,增加审计风险。其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由于大数据审计具有数据搜集广泛性、审计对象精确性以及审计结果全面性等特点,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已无法适应大数据审计的需求,因此我国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大数据技术作为近些年来的新兴技术,虽然每年人大代表都会针对大数据立法提出议案,但是我国暂时还没有出台约束大数据技术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在大数据审计立法这一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大数据审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三、审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化建议

(一)坚持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随着“智慧审计”建设的推进,大数据技术逐渐解放审计人员的双手,代替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率高的工作,但由于各被审计单位性质、实施审计业务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不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来分析问题、做出审计决策,而大数据技术并不具备该能力。如果将人力与人工智能有效的契合起来,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快捷高效的优势,又保持了应有的职业判断,便能弥补大数据技术的缺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我国大数据审计的发展。

(二)大力培养专业化大数据审计技术人才,推动大数据审计工作做稳做实

我国审计机关应当重视对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设立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数据采集、数据储存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四个方面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审计机关首先可以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意识。其次,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加强管理力度,督促审计人员多多运用大数据分析,以此帮助审计人员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大数据审计的作用。

(三)协调相关部门出台大数据技术应用规范,降低大数据审计法律风险

我国应当推进大数据技术的立法工作,让大数据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大数据产业构造,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经验进行总结,向民众征求意见,向政府提出议案,为立法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有关部门应当从审计对象、审计目的以及审计内容等方面对审计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审计机关的权力,更新审计制度体系,使现行法律更适合大数据审计工作。最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大数据审计的业务流程,找出大数据审计工作在哪些方面缺少法律依据,并据此更新审计准则。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谨性,政府应当出台法律法规来加强网络建设,严格把控访问数据的权限。除此之外,审计机关可以采用前瞻思维在问题发生前便做出风险提示,将事后分析与事前风险评估、事中监控预警相结合,随时掌握组织的风险因素,及时做出风险管控。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被运用到审计各个领域中,技术手段日益丰富,渗透审计各个阶段,不仅弥补了传统审计的缺陷,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还开创了新的审计模式,这推进了“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大数据审计由于人才短缺和法律仍旧不健全等原因,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政策的有效执行,本文认为审计应当坚持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相结合,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法律法规,稳扎稳打地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未来,我国应当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加强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使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审计领域中。(文 / 龚靖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SJZDI068);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财经发展专项( 20SCB-28)。】

(作者简介:龚靖祎,南京审计大学,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大数据审计)

参考文献

[1]熊海艳.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展扶贫专项资金审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127-128.

[2]广西区审计厅科研所、广西大学商学院联合课题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资金的审计研究[J].广西审计,2003(03):8-12.

[3]张敏.大数据审计:五大趋势与五大挑战[J].会计之友,2020(08):2-11.

[4]陈伟,勾东升,徐发亮.基于文本数据分析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1):80-84.

[5]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02):79-86.

[6]陈剑芳.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9(11):77-81.

[7]刘星,牛艳芳,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05):3-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