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
06-13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创新创业的高度向来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程度,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是构建、适应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发展模式,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赋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实现社会与人才需求的对接,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平台。

一、引言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也由来已久,但在早期大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渐渐地,随着全社会关注创新创业事业,高校也在这场热潮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经验欠缺、教育课程内容落后等。

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将这方面教育融入日常培养很有必要。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大多以课业为主,对他们创新创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家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持消极态度,这种传统观念也根植在大学生的心中,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如果能改变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传统刻板印象,并让他们接受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丰富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建设以及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大学生愿意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此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人才,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文拟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难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探索。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高校在创新创业中已付出很多,但个别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1.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简单的一教一学状态,教师讲台上教授,学生台下聆听,知识单方面传输,缺乏互动性,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更立足于学生角度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而这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适配度很差。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弊端逐渐凸显,这种方式会阻碍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削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就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2.课程设计实践性不强。以传统教育方式为弊端,拓展出的问题是高校会更加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一般空泛且深奥,忽视实践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接收到的知识相对有限,导致授课效率低下,老师慷慨激昂,学生云里雾里,这种“纸上谈兵”的效果,学生无法真正将知识吸收,更加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有害无利。

3.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如今的高校大部分课程使用的教材较老旧,一方面受限于教材更新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来源于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当下时间的知识信息完成实践活动。

4.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自主创业的高端人才往往需要将自己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投身于创业本身,通常情况无法分身完成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少之又少,这同样也是高校难以展开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5.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力度不够。创新创业的关键还有环境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创业需要将自身融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有限,难于应付复杂环境下的各种突发情况,另外还有资金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积极同企业合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一举两得,积极促进高校和企业相融合,高校可以源源不断向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而企业为这些人才提供大量的平台与自主,这对于二者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具有敏锐性和先进性,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锻炼自己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但是,由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育方法不全面,学生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心态比较被动,对于提高实际创新能力的主动性也不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是大学生“创”道路上的基石,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2.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尽相同,所经历的教育模式和社会体制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不同学生对于创新理解程度各有高低,以及创新能力也有不同,即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有太多的个性化特性和不确定特性。因此,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在创新创业中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3.创新创业实践与思维培养。实践能力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搭建深入浅出的教育知识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想法。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创业历程更顺利,搭建深入浅出的教育知识体系,以塑造其创新思维十分必要。

4.创新实战训练。学校要依托各种类型的创客运动,促进学校与企业走向更加开放的创新,为大学生以及其他创新用户提供丰厚的土壤。因此,学校不仅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更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创新实战机会,学校可以主动寻求校外项目或者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5.问题驱动式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核心任务和公开的竞赛、评测任务,并建议学生按兴趣组成团队开展科研实践,引导学生梳理热点研究,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认知深度,从而让他们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同时,也要促使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尝试将项目成果用于创新创业,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

6.团队协同指导。导师团队协同指导,打破各导师专业知识之间的壁垒,统一不同专业、风格导师的差异化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方法,降低学习各专业之间的门槛高度,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团队协同指导不但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识,了解各部分关联,锻炼自身统筹布局,也能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教育。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近年来,国家对于创新的投入越来越多,也希冀更多的创新产业源源不断出现。由此,世界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积极探寻优质创新人才的产出方式,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是解决孵化的重要手段。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贯穿于孵化过程的每个环节,可以推动中国大学技术创新资源整合、重大科技成果转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开放合作发展等核心任务。构建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创”成果产出效率,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广大的平台,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创新创业平台的落地,建立完善的实体空间平台。同时注重开展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提升创业技能,明确就业的方向,积极在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2.提升创新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来说,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先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才能得到更好提升。所以,对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实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实践中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相关能力,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优质的教育。

对于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考证,让他们进一步掌握与创新创业的有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储备,以便于对他们的培训工作更有的放矢,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领域的基本理解与认识,更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另外,还可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比如举办研讨会或者交流会等,让他们在信息交互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培养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多专业融合、多方位联合培养,拓宽教师的教育思路与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等,以求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与能力。此外,加强各高校、各专业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经验总结,对彼此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也是很必要的。

3.推进创新创业类“岗课赛证”融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大学生的反馈程度,让专业知识在学生的实践中落地,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延展开,拓宽眼界,打破思维的局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用于创新创业的发展。此外,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数据,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任务、企业,从而为课堂教育准备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对于“赛”的重视程度,多引导、帮助学生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大赛,既能实现学生为数不多的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让教师的教育方式得到更多的验证。

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在沿用传统教育形式的同时,需要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对教育形式进行改革。而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更注重实践应用型,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融入将来的创新工作和事业中去。在对学生进入多元且深入的培养时,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具体岗位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大提升创新岗位与创新能力的匹配程度,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后的不适期。

4.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保障。如今,双创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创新创业,积极投入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中,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参与的项目大多只能停留在初步的方案设计,无法深入进行。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市场资讯,能够参与的大多是老师与企业签订的一些合同项目,不能再对其进行深入研发。与此同时,教育系统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常规创新竞赛数量和主题都相对较少,且对学科种类要求严格,限制了一大批学生,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门槛过高。

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心,其功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来匹配相适应的创新项目,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这样有助于在研发过程中形成创新成果。此外,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合培养,积极促成与企业合作,使企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撑。 (文 / 刘亭普)

(作者简介:刘亭普,西安石油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75-81.

[2]彭晗,上官林建,袁柯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1):58-64.

[3]章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69-71,90.

[4]宋艺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1(12):185-18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