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 在志愿服务领域有效应用的研究
2022
07-19

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 在志愿服务领域有效应用的研究

摘 要:新冠疫情期间有大量的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大量志愿服务时长,但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导致志愿者积极性下降,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得不到保证,阻碍志愿服务的长久稳定发展,影响公共危机下的社会稳定,本文提出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如何在志愿服务领域有效应用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国内志愿服务鼓励性措施总体状况、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在志愿服务领域运用的可行性以及“时间银行”现存问题三方面分析,发现“时间银行”存在地区局限性高、地区差异明显、宣传达不到效果等问题。由此提出统一执行平台与标准、增强宣传效果与加大制度保障等发展意见,以推动“时间银行”的发展,保证公共危机下的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支持国家志愿者服务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公共危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引发各国各地区不同程度的混乱,是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主要用于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本次疫情期间有大量的志愿者挺身而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时长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吴阳学者提出“当前对参与社会公共应急事件的志愿者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和政策还不完善,个别已颁布的政策流于形式且‘含金量’不高,导致志愿组织和个人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既缺乏积极性,又缺少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持、感谢志愿者是一个社会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及难题。在公共危机下,如果志愿服务时长被有效利用会提高志愿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会提高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时间银行”应时而生,但其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根据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的相关文献分析,“时间银行”在国内影响力和认可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对“时间银行”管理模式的宣传力度低,普及力度小,公众的认知度低。据2019年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员会《关于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的提案》(后简称提案)中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社区居民并不了解“时间银行”。张文超学者指出:“一部分人对该模式的认知存在偏差,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简单理解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这种错误的认知影响了人们加入“时间银行”的积极性。第二,“时间银行”通过记录志愿者服务时间为今后提供依据,但对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较难界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某些志愿者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陈友华学者提出:“相等时间的劳动具有不同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统一用时间计量导致价值不对等,如此下去,志愿者或服务者倾向于用价值含量较低的服务换取价值含量较高的服务,从而导致时间银行沦为一种‘价值不平等’的交换活动。”第三,与“时间银行”相关的社会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兑换局限性太强,降低了志愿者参与该模式的积极性。提案指出,广东的“时间银行”大都是以个别街道和社区为单位的小范围实践,兑换机制不成熟。陈功教授提出“青年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服务时间无法持续记录以及无法跨地区兑换的问题是阻碍‘时间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平台导致“时间银行”无法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与操作。第四,“时间银行”在国内的发展基本局限在养老志愿服务方面,受众人群受限。提案指出只有部分社区采用了“时间银行”模式,在资金、人员和信息化方面也缺乏政府支持。陈功教授指出:“疫情期间的‘时间银行’运营存在缺失政府顶层设计、稳定运行机制和线上系统、统一有效的信用担保机制与评价体系、参与人员有限以及政策和法律关注不够等缺点。”

综上所述,现今的“时间银行”运营局限性很强。如何将“时间银行”模式应用在更多志愿服务领域,在不违背志愿服务本意的情况下为志愿者建立激励保障制度,让志愿服务时长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使其在国家处于公共危机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等方面值得思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为“时间银行”未来的发展给出相关建议,为后续“时间银行”模式在公共危机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志愿者的管理规范提出相关的建议。

2.实践意义。提高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的关注度和参与该模式的积极性。研究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在志愿者服务领域的有效应用方法,具体分析相关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使得该模式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应用。

二、调研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时间银行”在志愿服务领域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了解志愿者对该模式在公共危机下的志愿服务领域运用的看法。问卷包括志愿者对疫情期间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对国内志愿服务的总体看法及对“时间银行”的了解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看法。访谈分别从志愿者与机构的角度了解对志愿服务与“时间银行”的相关看法。从问卷与访谈中分析“时间银行”出现发展问题的最大原因及未来发展应用的方向,寻找志愿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数据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匿名线上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样本来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时间银行”发展较完备的地区。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与疫情期间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或志愿者联系,并通过他们与其他志愿者联系,既能保证真实性,也能保证样本数。接受调查的300位志愿者年龄主要在18~45岁,其中男性占31%,女性占69%。从职业上来看,专业人士占14%,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占25%,自由职业者占7%,服务业人员占14%,学生占26%,失业、无业占1%,个体户、商贩占7%,其他职业占6%。从平均月收入来看,5 000元以下占67%,5 000元以上占33%。本次调查基本上覆盖了各行各业和不同阶层。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对疫情期间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中63%的人喜欢志愿服务,10%的人是受家人和朋友的鼓励。27%是因为单位有任务或是要获得落户积分。大部分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保持较好的状态,但也会感觉疲惫,还有15%的志愿者对于机构或组织的鼓励性措施不太满意。对比数据后,可以看出在①②③选项中选择非常同意、比较同意的志愿者,大部分在⑤选项中认可组织或机构的鼓励性措施,也就是说鼓励性措施对于志愿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2)对国内志愿服务的总体看法:约92%的志愿者选择了志愿服务是无偿性的,不求回报的。约82%认为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鼓励性政策较好。约65%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长了之后积极性会有所下降。参与志愿服务之后约82%的志愿者认为相关的回馈政策还不错,约18%或中立或不同意这个说法。其中,认为回馈和鼓励性政策不到位的志愿者都非常同意积极性下降的选项。由此看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如何利用的提问中,42%的志愿者将其兑换成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或其他礼品,30%换成了学校学分等,16%表示没啥用处,还有13%选择了其他。在该选项的补充填空中,大部分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综合来说约59 %的志愿服务时间没有被利用起来。

(3)对“时间银行”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看法:从未参加过“时间银行”的人数占72%,其中有些了解的占42%,还有31%从未听过,可以看出宣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时间银行”的理解上,有一半志愿者表示有时间参与,且对此保持积极态度,还有一半处于观望状态。大部分志愿者比较看好其未来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志愿者表示怀疑,原因是不了解“时间银行”操作机制或对其管理不信任。

(二)访谈

基本信息:本次参与访谈的分别是5位机构相关人员以及10位疫情期间志愿者。受疫情影响,访谈是线上进行的结构式访谈,内容主要围绕疫情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对“时间银行”的看法。对机构的访谈主要了解“时间银行”的日常运作及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优缺点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选取中男女比例、年龄、职业分布较为平均。

2.访谈分析。(1)有成就感、参与更积极:“时间银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志愿者们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下降持肯定态度,在完成单位的任务后可能不再继续参加。而“时间银行”的出现使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来说有了不同的意义。“我参与之前去做志愿服务通常是对某项活动感兴趣,或是有亲戚、朋友相约。而参与了‘时间银行’之后更多考虑为自己积攒服务时间,所以参与热情更高了。据我了解,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觉。”(F15)“时间银行”对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让参与者感觉愉悦。“我们社区有部分低龄老人也积极加入,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帮到别人,未来也可能帮到自己。疫情期间我们的工作也没有停止,社区里很多居民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F10) “时间银行”让机构拥有了更多志愿者资源,他们以互助的形式开展服务,在公共危机下服务开展是比较有序且有效的。

(2)不知道,不了解:“时间银行”的宣传问题。在“时间银行”有一定发展根基的基础上,对“时间银行”的认知会影响人们的参与度,而参与的志愿者人数对“时间银行”的发展又有很大影响。在与志愿者的沟通中发现他们了解“时间银行”的途径很少,身边知道的人也不多。机构表示“时间银行”的宣传问题亟待解决,要向一些宣传相对成功的机构学习,但各个地区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宣传效果并无预期的理想。“现在能参考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都是在摸索什么才是最适合我们这个地方,最能达到效果的宣传。”(F01)

(3)兑换不便、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平台与标准。很多地区的“时间币”只能限制在获取“时间币”的地区使用,志愿者无法在其他地区使用。“我以后要回老家去的,但老家那边好像也没有‘时间银行’,我也不知道以后这个怎么弄,老了估计也指望不上。”(F07)从个人层面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兑换受阻;从机构的层面来看,不统一的兑换机制导致“时间银行”机构的发展陷入困境。“现在的‘时间银行’机构大部分以发放‘时间币’的形式来运作。大的机构资源好,能换到更多类型的东西,小的机构能换的就少很多。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去大机构,这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F02)统一的平台与规章制度有利于各部门、机构更有方向地开展“时间银行”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促使“时间币”更有效流通。

(4)针对性服务: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的优势。出现公共危机时“时间银行”模式下提供的服务会更具体更个性化。“我们机构相对于普通机构的服务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因为每个人可以发布自己的需求,这对于疫情期间的服务工作是很有帮助的。”(F02)因为在大型救助中更多关注的是最需要的人群,满足的往往是生存需求,小部分人的需求很容易被集体性的活动忽视掉。“这种感觉有点像叫外卖,我有需求,有时间的志愿者可以接我的订单,完成订单后获得相应的‘时间币’。”(F05)在机构层面,F02认为“时间银行”能在公共危机期间为部分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解决大部分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能兼顾个体的一些特殊需要。而于志愿者F05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个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这个模式也比较方便。

(三)调查结论

1.国内志愿服务鼓励性措施总体状况。由于调查的地区及机构或组织都是国内志愿服务发展较好的,都有一定的鼓励性措施,对志愿者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还有政府推出的志愿时长换落户积分措施也带来了一大批志愿者。可是这两个措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由于志愿者来自不同年龄段和阶层,供兑换的商品众口难调;每个机构或组织的兑换物品难以统一,会出现扎堆福利较好的机构。第二,志愿服务时长兑换落户积分面对的群体只是想落户当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且最终无论是落户成功还是放弃落户,人们不一定会选择继续做志愿者。

2.公共危机下“时间银行”在志愿服务领域运用的可行性。若能在一个平台上统一执行标准,“时间银行”就能减少前文问题出现的概率,不存在“兑换时间”时的阶级差异问题,这样的模式相对公平,受众群体广泛。在疫情期间,“时间银行”机构的服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页或者手机程序上面发布相关的需求订单。在这个模式下志愿者能得到最直接迅速的反馈,通过完成这些订单获得相应的“时间币”,这样就形成一种社区居民与志愿者都满意的服务方式。

3.“时间银行”现存问题。调查的三个地区在国内的“时间银行”的发展算是走在前列的,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其他地区就更令人担忧了。另外,有志愿者担忧 “时间银行”的运用与志愿者的工作服务宗旨是否有冲突。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时间银行”的了解渠道很少,另一方面是机构在宣传方面没有考虑到当地的限制因素,宣传效果不理想。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发展缺少专业的指导,有些地区还未出台支持性文件,工作的开展无有效的保障,机构间“时间币”的相互认证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结论与反思

(一)统一执行平台与标准

首先要建立相对统一的“时间银行”平台和统一的管理体系,将各地区志愿者管理平台联系在一起,统一管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服务时长,保证地区之间与机构之间的“时间币”相互认证。在平台上开设线上“时间币”兑换超市,减少线下兑换带来的场地、人工等成本与地域限制,使所有志愿者获得相对平等与便捷的兑换体验。使用统一的流程标准,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在实施中再根据各机构或组织自身特色进行部分调整,形成既统一又有个性的运行模式,更好地形成社会公信力,为“时间币”超市带来更多的优质资源。设立紧急专栏服务公共危机中出现的社会失调情况。对于公共危机中的“时间银行”机构进行志愿活动开展的指导,利用“时间银行”模式使志愿者获得更好的志愿服务体验,对公共危机下挺身而出的志愿者给予实质性鼓励与支持。

(二)强有力的宣传手段

“时间银行”的宣传不到位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社区层面的缺失。社区公告栏、社区活动中心等都应当被利用起来,宣传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小游戏、海报更让人容易了解“时间银行”。宣传人员应当注重公众号、网站的文章推送,积极与媒体及各大平台合作,还可以向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视频平台发布宣传视频。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机构或组织有一定的活动积累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在公共危机下更要注重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宣传相关事迹,提高人们的关注度,鼓励志愿者积极向平台上的求助伸出援手,帮助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人。

(三)制度保障

在政策上支持鼓励“时间银行”的发展,各地区政府机关助力全国统一平台的建立,增加“时间银行”社会公信力。相关部门在给予自由发展权利的同时对“时间银行”平台及机构进行监督,以防出现徇私枉法、内部管理不善等情况。在公共危机下加大保障力度,保证更多人的需求在此特殊形势期间得到满足。

五、结束语

“时间银行”对于公共危机下个性化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模式带来的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方式在公共危机下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当普遍性的需求与个性化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时,社会就会更加稳定,遭遇公共危机的人们也更能感觉到社会的关怀。同时“时间银行”作为一个舶来品,仍在本土化的探索阶段,需要来自个人、社会、国家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助力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文 / 黄雯倩 谭希临)

(作者简介:黄雯倩,本科,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阳.志愿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1(05):87-88.

[2]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启示[J/OL].南方金融,2019(2).

[3]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J].人文杂志,2015(12):111-118.

[4]李水金.浅探中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102-104,108.

[5]陈功,王笑寒.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20(06):132-140.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