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开展中俄区域合作 创新沿边开放模式
2015
07-10

开展中俄区域合作 创新沿边开放模式

  我国沿边开放模式,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在本地建立制造业中心的世界工厂模式不同,沿边地区由于市场基础薄弱,目前主要是参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通过推动各领域合作,促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而扩大沿边地区开放。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必然要走一条不同于沿海地区的道路。因此,在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周边国关于区域合作战略新变化的基础上,深度研究和探索区域合作的路径,创新沿边开放模式,是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展中俄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中俄双边合作为主导,同时也包括中俄朝、中俄蒙的多边合作,二是以日、韩为支撑的扩展区域合作;三是以优先领域为基础的功能性合作。具体来说,就是指一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地缘优势,积极推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提升东北沿边开放水平;二以中俄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开发和日韩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东北地区与日韩相关地区的合作,促进东北地区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三促进东北地区在投资贸易、能源、运输通道和物流、旅游、环保等优先领域的对外合作和发展,进而推动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一体化。

  

有效推动中俄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俄罗斯则重视其东部地区发展,出台了《远东与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政府的财政补贴向东部地区倾斜;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向该地区迁入外来移民;开展强强区域主体合并工程;在国家的干预下重点开发油气资源带动东部地区发展。目前俄罗斯东部开发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新建大量基础设施,兴建石油基地,修筑铁路、港口、机场,铺设通向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等,俄罗斯向亚太出口的原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的额度大幅增加。俄罗斯政府还利用2012年在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会,推动这一地区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中俄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推动中俄两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对接。为此,要深入分析中俄两地区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特点和政策导向,确定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的优先领域。首先,自然资源开发是俄罗斯东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双方在油气、煤炭、木材、电力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次,双方应该逐渐改变以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合作模式,大力开展技术含量高的资源加工业,以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以高科技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加强机械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合作,以产业合作为龙头带动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与高层次、规范化的国际规则接轨;第三,双方要进一步加快对区域合作开发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口岸建设,包括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构建图们江区域合作交通物流体系,推进对俄主要口岸通道建设,加快东北地区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链接东北地区沿边主要开放城市,增加沿边开放城市对腹地的辐射作用;第四,在加强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合作上下功夫。人力资源合作可以为俄罗斯东部开发解决许多战略性问题,对扩大俄罗斯原料开采和加工规模、改进农业用地的利用、改进木材利用、加强出口专业化等尤为重要;最后双方在人文交流、旅游等方面具有进一步合作的较大空间。

  应该充分利用俄中区域合作最实际有效的模式和边境经贸合作的优势,以及双方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市场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引导、监督与管理。通过确立中俄区域合作机制和模式,减少两地之间商品、人员、劳动力、资金流动的障碍,促进两地之间跨境合作。

  中俄朝和中俄蒙接壤,具备开展多边区域合作的优越条件。在深入开展中俄双边区域合作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带动中俄朝、中俄蒙的多边区域合作,创新沿边开放的模式。尽管目前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朝鲜提出与中国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罗先经济贸易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双方已经签署了相关协议,制定了中朝共同开发、共同管理两区的长短期规划,并已经分别成立了两区开发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工作,具体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朝鲜一直希望摆脱对某一个国家的过度依赖,实现贸易投资多元化,朝鲜与俄罗斯开展了双边经济合作,共同利用朝俄跨境铁路,向俄罗斯提供了罗津港口,协议铺设天然气和输电线路。要深入分析朝俄、朝韩、朝欧等朝鲜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的发展、特点与前景、总结朝鲜推动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新特征,准确把握朝鲜未来的国家发展方向和对外经济合作政策走向,进一步推动同朝鲜的经济合作。

  蒙古国奉行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的“多支点”外交方针,奉行与中、俄等距离外交的原则,并寻求与美、日等“第三邻国”开展合作。中蒙在国际大通道建设、跨境经济合作、矿产资源合作、旅游合作、农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中俄蒙在许多领域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如中蒙图们江通道是一条连接中俄朝蒙的国际大通道,虽然蒙古乔巴山-中国阿尔山(简称“两山”铁路) 之间的铁路还没有修通,但是“两山”铁路南线已被列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之中,国际通道建成后,必然促进中俄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在内的多领域合作。

  

中俄区域合作同日韩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的结合

  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的“新全综”国土整治计划中,明确提出谋求日本海经济圈的构想,并进一步强调日本的环日本海地区可以通过与对岸国家开展360度交流和共同发展,带动整个日本海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1994年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江原道提出环东海圈开发战略构想,即分阶段实施扩大环东海圈各国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设置定期协商机构、形成东海岸为中心的旅游和贸易交通网络,随后大邱-庆尚北道开发战略、釜山-庆尚南道开发战略依次提出,进一步充实了环东海经济圈的构想。长期以来,通过日韩等东北亚各国的努力,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俄双边合作区域位于环日本海(东海)沿岸地带,与日韩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目前,中俄相关地区和交通运输体系(扎鲁比诺港、东方港、珲春口岸)均实际纳入到日韩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战略范围之内。以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与合作为平台,参与和促进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区域合作开发是日韩两国的现实手段和途径。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开发合作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合作开发在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以及区域内当事国迫切发展的内在需要都决定了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同时也具有相互融合的客观需求。环日本海(东海)的经济圈和中俄地区的融合发展,可以利用新的亚欧大陆桥,在国际物流中发挥聚敛和辐射作用;借助融合合作提高环日本海(东海)地域和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经济国际化水平,构筑其在东北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区域开发与日韩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的融合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现实困难。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对外经济政策和战略取向上存在偏差等因素,影响着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日韩产业转移的重心和方向决定了中俄相关地区在短期内尚难纳入到环日本海(东海)地域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推进机制与措施来推进区域的融合开发。应该看到,未来中韩、中日和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将能够成为中俄双边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在中俄制度性合作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带动中俄功能性合作。

  区域融合机制,并就功能性合作的内容、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达成战略共识,建设铁路、公路、空港、海港等立体、密集的交通运输与物流网络,开展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促进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增进文化、体育等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俄区域合作中的优先领域

  就东北亚地区而言,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差异较大,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长期以来区域内的制度性合作和多边次区域合作一直进展缓慢。与之相比较,区域内的各国在投资贸易、交通物流和旅游等优先领域的合作,却因为其非制度性、松散型性和单一性的特点而得到较快发展。中俄双边合作在若干优先领域的潜力尤为巨大,且具有独特优势,比如以边境贸易为特色的投资贸易合作、以区域油气管道建设为主的能源合作、以国际大通道建设为主的交通运输及物流合作、以跨国边境游为主的旅游合作和以保护域内资源环境为主的环境保护合作等。

  优先领域已经成为中俄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优先领域合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制约因素和障碍,包括投资贸易合作层次较低、能源资源合作效率低下、交通运输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布局不完善、边境通关手续繁琐、成本过高及旅游设施和接待能力差距较大、环保政策取向差异较大等。随着国际合作环境的改善、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领域务实项目的推进,中俄优先领域合作必将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优先领域合作的推进机制十分重要,是顺利高效推动优先领域合作的关键所在。要构建以UNDP等国际组织、两国中央政府、区域内相关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推动的机制。而正确处理国际组织、各级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平等互惠、具有共同激励的务实高效的投资贸易合作机制、能源合作机制、交通物流合作机制、旅游合作机制和环境合作机制,是推进优先领域合作最为重要的任务。

专家简介

[v_notice]  开展中俄区域合作 创新沿边开放模式 - 第1张  | 大陆桥视野朱显平教授,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1954年10月生于吉林,现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吉林大学区域经济学科学术带头人。
  朱显平教授在俄罗斯经济、东北亚区域经济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曾数十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并被外国学术机构聘为教授。最近5年(1999—2003年),完成论文(咨询报告)30余篇,专著4本,承担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获省部校级科研成果奖励14项。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朱显平教授被授予一等功臣、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光荣称号,并获国家特殊津贴。
  1998年朱显平教授给国务院决策部门撰写的研究报告“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走向及我国的对策”,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记一等功表彰。2001年完成的关于俄罗斯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报告,经吉林省委上报中央,为我国制订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批示,省委办公厅以文电形式行文,要求吉林大学予以表彰。2001年完成的关于俄罗斯金融形势的科研成果,受到教育部主管部长的好评,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
  朱显平教授公开出版著作为:《俄罗斯银行体制和信贷企业研究》(2004年)、《九十年代俄罗斯》(2001年)、《东北亚区域经济概论》(2001年)、《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研究》(2000年)等。[/v_notice]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