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经济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对财政专项资金在设立、分配以及使用方面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仍有改进空间。文章针对其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使财政专项资金为公共事业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策略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众多学者持续开展了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隋雪等指出,我国财政绩效审计应以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目标,进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王云芬在研究中强调,绩效审计具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常规目标,即每个审计项目都应达成的既定要求;二是具体目标,需结合不同的审计环境与要求,制定差异化的审计目标。王秀范认为,在完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后,应依据审计结果,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闫坤提出,政府绩效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可通过绩效审计提升各政府部门运营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吴长勇在研究中表明,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通过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姜爱玲指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理论层面剖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此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策略。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政府拨付给下级行政区域,或者本级政府安排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这类资金通常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等领域。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持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被广泛应用于更多行业,如教育、医疗、农业等,有力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由于各级政府针对重点项目均会设立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所以财政专项资金具有跨政府级次和跨部门级次的特点。而且,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与使用,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执行,其使用用途也需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单独核算。最后,财政专项资金应接受严格的监管与绩效考核,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效益性和科学性,进而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价值。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即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计划、拨付、下达、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查。与其他审计相比,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独特之处。首先,财政专项资金强调专款专用,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其次,要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最后,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不断完善审计工作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目标深度不足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其设立、计划、拨付、下达、使用等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面审计。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主要侧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对效益性尤其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注相对较少。首先,在审计目标的设定上,内容方面缺乏对专项资金设立合理性的审计考量;在时间节点上,偏重于事后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开展较少。其次,审计结果报告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多数审计结果仅对问题的表面原因进行分析,未能深入探究背后制度或政策层面的根源。最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不够全面,大部分审计程序主要聚焦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后续维护、运营、管理等方面涉及较少,关注度较低。
(二)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涉及的地区广泛。目前,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即便对于同一种类的项目,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众多,也常常出现评价衡量标准不一致的情况。此外,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方法仍有待完善。例如,在审计实务中常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往往因缺乏横向或纵向对比数据,导致分析结果不够科学,降低了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三)审计人员在数量和能力上难以满足相关需求
一方面,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固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需求日益增长,审计人员数量难以满足庞大的审计项目需求。这使得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项目时,难以充分满足项目要求,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选拔基层审计人员时,并非都要求具备审计专业背景,导致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这同样会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财政专项资金涉及公共事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这对审计人员在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以及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是揭露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采用传统的财务方法进行审计,如查账法、财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一方面,这些审计方法效率较低,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们忽视了财政专项资金在设立、后续运营、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存在审计盲区。
(五)审计结果运用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通常采用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建议进行整改。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大多为事后评价,此时专项资金已被使用,整改建议难以有效落实。同时,由于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审计结果的应用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对未来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影响有限。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审计目标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出台系列财政专项资金政策,要求实现高效资源配置,这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机关应重点审视专项资金设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的专项资金虽符合政策法规,却在成本效益上难达预期收益,或无法有效推动国家政策落实,此类专项资金在设立上可能存在问题。审计需凭借合理手段,找出这些有问题的专项资金,为后续设立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进一步而言,审计目标不仅要剖析设立的合理性,更要深挖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其根源,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外,针对不同项目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既要保证具有一定普适性,能够广泛适用;又要兼顾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契合项目独特需求,以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二)完善审计组织方式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常与各类审计项目交织,审计机关项目繁多,审计人员数量却难以匹配。因此,优化审计组织方式迫在眉睫。
1.强化对相关行业的专业性研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要聚焦项目设立的合法、科学性,这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对应行业及审计专业知识,对税费减免、政策传导机制、政策目标相关性等进行深入了解。所以,提升审计人员基础行业知识,做好基础性研究,助力其在审计时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增进审计机关上下级联动沟通。当下,审计机关上下级联动多围绕典型审计案例,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联动少且缺乏统一协调。借助自上而下的审计联动,可强化对某一财政专项资金的全国统筹分析,融合顶层分析与基层实情,据此提出更合理、可行的审计建议。
3.加强多方统筹。鉴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各类审计项目关联紧密,多方统筹至关重要。项目统筹上,以绩效审计为平台,促进其他审计事项与专项资金审计联合,拓宽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计划统筹时,要注重各项目间的衔接过渡,保障项目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人员统筹中,应尽量维持同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利于其积累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深化审计过程、完善审计程序;考核统筹则须依据各阶段审计考核结果,重新分配审计力量,实现审计资源在各项目间的合理配置。
(三)构建并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与质量,构建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关键。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助力审计人员在实务中依据体系开展审计工作,出具报告时依体系评价,保证报告结果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首先,要确立专项资金与政策相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执行绩效视角,评估专项资金设立的合规性以及绩效目标设定的合理性,确保其契合政策导向。其次,要构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关注资金分配是否符合政策范围与要求,拨付、下达是否及时充分,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是否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保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与高效性。最后,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量项目效益性,融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审计,关注项目能否达成政策目标,同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程序合法合规,保证项目的规范性。
通过构建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人员可结合体系有针对性地审计,强化对审计结果的总体判断,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保证审计结论合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于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还应充分发挥职业怀疑与判断能力,对体系外可能存在问题的事项进行判断,以提升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四)优化审计方法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通常采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不仅审计效率不高,而且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审计方法的优化。首先,应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拓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广度,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下达、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数据审计全覆盖。利用大数据,能够贯通从上至下各个层级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数据,将顶层分析与基层研究相结合,更好地关注资金流向,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科学。其次,应运用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通过数学分析,高效地找出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计划、拨付、下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以提高审计的精度和深度。
(五)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通常采用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建议进行整改的方式。然而,大部分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当提出整改意见时,资金已被使用,整改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审计机关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同时建立合理的审计结果应用机制,将审计结果与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计划、绩效考核紧密结合。此外,还应建立问责机制,对不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设立、计划以及造成资金浪费等问题,启动相应的追责程序。
五、结束语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保障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仍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本文针对其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公共财政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 / 林函)
(作者简介:林函,南京审计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审计)
参考文献:
[1]隋雪,董雪艳.我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发展与改革[J].当代经济,2015(21):96-98.
[2]王云芬.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会计师,2015(04):63-64.
[3]王秀范.绩效审计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8):113.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10346.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