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大学生文化自信缘由及路径探析
2023
06-13

大学生文化自信缘由及路径探析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增添人民群众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而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然性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文化自信有其特有的学理内涵与本质特征,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应然性,源于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神韵、底气、格局,源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导向;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实然性,一是对本国文化认知不足,二是对思政课的学习形式主义至上,三是对实践学习流于表面。文化自信的生成路径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文化内容体系为基础;第二,高校思政课为载体;第三,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缘由;路径探析

一、文化和文化自信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的定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地方,文化从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并在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

从理论上来讲,广义和狭义是文化内在包含的两重含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广义的文化。笼统归类包括两大类:一是文学作品、制度组织机构、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等都是精神文化财富的代表;二是穿着服饰、劳作方式、出行工具等这样的物质财富。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称呼的文化,实际上更侧重于单指精神文化财富。

2.文化自信的概念界定。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还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现如今,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需要传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既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也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当前一大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应然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从产生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商朝时期出现的甲骨文,是我国可供考察到比较成熟的汉字类型。在几千年的变化当中,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字字体的演变,更是承载了几千年变迁过程中从古到今文化生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的变化。相比于其他已经消失和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磨难未曾中断,即使经历过“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文化浩劫,她却以更崭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这就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有力证据。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国家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气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中所传达的延绵不绝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价值追求会有所变化,但究其价值追求的核心,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具体来讲,党的价值追求是依据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工作是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抓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好转,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党在这个时期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更多的关注点要放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一方面上来。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其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就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方面更加契合。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曾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中心提出过相关理论。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文化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就是文化从实质上来讲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作用到对象物使其发生变化的意思。列宁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并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为主要的任务”。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导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意味着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将其称之为“中国梦”,文化方面的繁荣必然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起到精神支撑作用。我们把梦想称之为“复兴的中国梦”,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也拥有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道家、佛家、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具有凝聚中国人民家国情怀的力量;书法、戏曲、诗词、武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层面,古老的中国曾有过灿烂的光辉。如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也将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受阻甚至一度落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自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我们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推翻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也应当给予大学生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实然性

(一)本国文化认知存在不足

我国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指引作用。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始终没有形成的原因之一,即对本国文化认知存在不足。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都有不同风格的文化。但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讲,他们不单不能体会我国文化的价值意蕴,从我国文化中汲取力量,甚至无法完整阐述我国某一段文化发展的完整过程。这部分大学生不仅对我国文化缺乏系统认知,反而出现崇拜国外文化,甚至崇尚“洋节”,这就是对我国文化认知不足的表现。

(二)思政课的学习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

在高校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担着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思政课堂是最主要的宣传渠道,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差。部分教师授课流于形式,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所要承担的传递文化自信的职责,将课堂内容与我国文化内容分离成两个单独的部分,导致了思政课学习存在形式主义。

(三)实践学习流于表面

在高校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学习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学生能更直观地对所传达的文化有所感悟,进而转化为自我内部的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部分高校却对此流于表面。在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时,命令式地要求学生拍摄视频,背诵古诗,集体合影,只注重类似形式主义的事情,却无视了本来的目的,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此更加反感,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就更加达不到。某些高校索性直接忽视实践活动,从未组织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四、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生成路径

(一)以文化内容体系为基础

传统文化力量之大、内容之广,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伪存真、善于辨析,保留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剔除过时的部分。其次,我们不仅要研究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更需要做的是根据新时代的背景,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有所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最大功效,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指引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要注重以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以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化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在无数次实践中产生的正确的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标识,能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天然的具有向心力,能使全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这种先进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能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因此要在全社会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

鉴于目前大学生对本国文化认知不足、不自信、了解不透彻等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及时处理问题,避免影响扩大。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制,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学生也不再只从课堂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各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有话语权、有主动性、有获得感。第二,就是推动课程思政的构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只有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都合格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人才,因此,不仅思政课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高校的其他课程也应该负有立德树人的责任。要深刻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专业知识传输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理论知识中富含的中华文化。第三,健全思政课监督机制体制。高校思政课不应成为部分学生“睡觉”“打游戏”“休闲”“写作业”的水课,高校应制定适合本校的奖惩机制,以期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重视。

(三)以课外实践为渠道

大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味地用书本向学生灌输文化的优越性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要增强文化自信还需要走出课堂,从真实的触感、视觉、听觉中感受我国文化独有的魅力。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地开展文化宣传的渠道,汉服社、音乐社、围棋社等社团所举办的活动都与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高校可以从社团入手,加强队伍的组织管理,并设置老师负责制,使活动正常开展,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向学生传递文化自信。再有就是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应自觉承担起向学生传递文化自信意识的责任,结合当地特色开展教育实践基地的参观活动。
(文 / 万光云)

(作者简介:万光云,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4]江运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