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降本增效的建议
2023
11-17

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降本增效的建议

摘 要:我国是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流通行业在生鲜农产品调拨、市场供需匹配中发挥重要作用。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性,对流通行业提出较高要求,应加快解决流通设施、产销对接、流通组织、流通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助力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降本增效。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

一、引言

我国农产品消费呈现出结构性调整,健康、新鲜的生鲜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2017—2022年,我国居民蔬菜消费量从6.81亿吨增至7.39亿吨。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流通模式,也是目前流通量最大的流通模式;二是生鲜电商、直播卖货等产地直供比例相对较高的新型流通模式。流通行业联通生产与消费,流通行业降本增效对生鲜农产品保供稳价至关重要。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设施存在短板,冷链体系及关键流通节点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覆盖从产地到消费者全流程的冷链体系。我国冷链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部分重要产地、中转地的冷库设施容量偏小,冷藏车技术水平、保有量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冷链服务以中小型企业自行配置为主,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较低。据统计,与欧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冷藏运输率相比较,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导致损耗较为严重。二是关键流通节点现代化水平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承载大量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场所,但大多数批发市场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包装中心,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二)产销对接不够畅通,生产与销售环节均有待提升

一是商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足。不同品类生鲜农产品保质期、保鲜期、贮存所需温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受制于农产品从生产、采收到初加工过程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实条件,大部分农产品运营企业在储存和周转过程中对产品信息不能及时详细了解,仅进行简单分拣、包装,难以形成标准化的产品体系,从生产端增加了生鲜农产品流通难度。二是产品销售信息化程度不足。我国农业分散种植的特点决定农民种植品类、数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受制于保鲜冷藏设施缺失、市场库存能力不足等条件限制,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需要在短时间内现货交易,难以公开拍卖,产销对接精准度受到影响。并且,销地批发市场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仍需现场议价出售,提前预定订单的模式不足一半,增加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提升了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流通组织比较复杂,流通环节有待优化提升

一是流通环节众多,提升了流通成本。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种植规模化程度不足,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足,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需经过经纪人运输至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通过二级批发商等分销至零售端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菜店等,再到达终端消费者。生鲜农产品在存储、运输、装卸等环节损耗较大,叠加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物流成本占生鲜农产品最终零售价格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各环节流通主体“小散弱”。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场化、集中化程度不高,流通主体尚未形成规模,缺乏对产品数量、质量的控制力,导致流通主体在市场中缺乏话语权。虽然农产品协会众多,但缺乏具备区域控制力、能代表农民权益与批发市场谈判的主体;经纪人数量庞大,但具备职业资格的不多,缺乏质量检测、分级标准依据和操作能力。

(四)流通监管存在不足,产品监管与秩序监管有待加强

一是对产品标准监控不足。生鲜农产品质量由生产端、流通端、市场端共同决定。生产端的农民对提升产品生产质量缺乏动力;流通端的经纪人从农民采购农产品时缺乏检测手段,批发市场等重要流通端缺乏硬性执法条件,对农户、经纪人等缺乏制约手段,农残检测等流于形式,导致流入市场的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二是对市场秩序监管不足。我国对批发市场等关键流通节点缺乏法律法规等形式的硬性要求,运营管理水平、运行安全性等方面有待加强提升。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流通行业支持政策

一是明确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公益属性,适当清理并减免部分生产、加工、储运、交易环节的收费规定,改善流通环节,针对批发市场等物流关键节点,建议明确地方政府在规划统筹、市场稳定、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议加大国家资金扶持,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批发商的扶持力度,针对批发商抵押物少、资金需求急的特点,发展农产品仓储抵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强监测预警与信息引导,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应用,建立健全覆盖生鲜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信息监测系统,对产品上市数量、流向、消费、价格等进行预测预警,从生产端提前引导农民种植品类及规模。

(二)提升流通行业组织化水平

一是加强产销对接,鼓励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提升流通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和冷链化水平,完善信息设施、预冷加工等设施,形成标准化产品体系,鼓励农产品电商、直采直购、净菜加工等模式发展,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鲜农产品从销地批发市场到销地经销商、消费者间的“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二是加强各流通环节的组织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发挥作用,从源头增强产品标准性、规范性、安全性,从而提升市场谈判能力;培育具备延伸服务能力的批发商,鼓励形成具备检测生鲜农产品品质、初步筛选分级、标准化加工包装以及仓储、运输、销售等能力的批发商,提升流通关键环节的信息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三是增强应急保供组织能力,依托周边城市或省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本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以及骨干物流企业等,充分沟通协调形成良好合作机制,提前做好生鲜农产品保障预案。

(三)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一是完善物流设施,加强关键物流节点建设管理,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网络,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增强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完善产地预冷、仓储冷库、销地冷链设施,提升冷链物流水平。二是推动传统物流业态升级优化,合理规划布局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批发市场区域仓储、配送和分拨能力。三是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规划布局,根据大城市功能分区,加快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功能完备的“大仓”;结合街道、社区分布情况,完善集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网络,规划建设超市门店和前置仓等末端网点,提升销售端流通效率。

(四)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一是政府应承担起公共管理角色,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建议政府组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可供企业使用的平台,打通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二是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提升生鲜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培育批发商,注重查处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产供储销过程的价格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骗、串通涨价、恶性竞争等行为。
(文 / 赵欣苗)

(作者简介:赵欣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运输经济、物流规划。)

参考文献

[1]顾焕章.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1):144-145.

[2]麻少华,张峰,杜承宁.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储运,2022(9):199-200.

[3]祝合良.双循环新格局下“十四五”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22(2):3-10.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