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快讯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强劲回升
2023
01-16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强劲回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强劲回升 - 第1张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强劲回升 - 第2张  |

历经三年抗击新冠疫情的举国之战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胜利,我们以较小的代价度过了病毒最凶险的首轮冲击。随着中央对防疫措施的调整,2023年各项经济活动将恢复正常,经济增长将出现强劲回升。“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已成为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强劲回升,关键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即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中,扩大内需又是关键中的关键。202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这三个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扩大内需摆在突出的重要地位,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在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经济危机中,我们都成功运用扩大内需战略,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仍未完成,仍处于对发达国家的赶超阶段,2021年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5.5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把经济增长的潜力释放出来,主要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不能把质量同速度对立起来,高质量发展同样应当体现在经济较快增长上。因为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价值的增加,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微观上讲,产品质量和其市场交换价值是一致的,好的商品必然卖出好的价钱;从宏观上讲,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标志着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提高经济质量的最重要的要求。而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今年的宏观调控将会把扩大消费作为重点,包括鼓励住房和汽车消费,增加服务性消费,拓展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型消费,下大力气增加农村消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经历了不断下降的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本世纪第一和第二个十年,居民消费率平均分别为51.2%、46.0%、39.3%和37.3%。通过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每年可提高13.9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1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改为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需求收缩的局面将明显改善,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将大大缓解。

扩大居民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需要调整和优化消费政策,取消各类限制消费的行政规定,修改对住房和汽车的限购政策;需要鼓励发展服务性消费,重点鼓励养老、医疗、健康、文化、信息等公共服务消费。在吃穿住行用等实物消费基本满足之后,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与美国相比,在商品消费总额上已基本相同,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消费上。2021年,美国私人消费中服务消费高达10.4万亿美元,占65.4%;中国的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服务性消费仅占44.2%,比美国低21.2个百分点。其中,仅商业服务、房地产、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四个领域,中国的消费总额就比美国少5.7万亿美元,比中美GDP的差距5.6万亿美元还多1 000万美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这四个领域集中发力,在总量上赶上美国的水平,GDP总量就可超过美国。服务性消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多大的物质投入和很高的科学技术,对扩大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着力鼓励发展。在北欧等发达国家,从事社区服务的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0%以上,足见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的潜力之大。因此,服务消费必将成为未来十几年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农村还有近5亿人,在乡村就业的还有2.8亿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还有1.7亿人,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城乡收入差距大严重制约着国内消费规模的扩大,城市已经饱和的很多消费品,农民仍无钱购买。扩大内需关键是扩大农村消费和投资。按照中央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必须着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尽快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支持,钱从何来?要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8.7万亿元。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使这笔巨额收入逐步转变为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收入,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5亿农村人口的收入逐步赶上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将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巨大市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将围绕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来展开,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现代化将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农民收入迅速得到提高,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乡村建设将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镇的状况,使农村比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可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投资兴业、居住旅游、休闲养老。农民工市民化将改变农民工全家分离状态,使6 000万留守儿童、4 000万留守妇女、4 500万留守老人在城镇圆全家团圆梦。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的提高,是解决当前需求收缩问题的根本途径。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就在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这个文件详细部署了未来14年扩大消费和投资的任务,提出了解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问题的具体有效对策。认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保持未来十几年持续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可靠保障。

在推动内循环顺畅流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扩大外循环也要加大力度,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改革以来,我们有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美国政府推行产业链去中国化、美中经济脱钩,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的国际环境下,扩大外循环是打破美国图谋的有效措施。

要把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作为扩大外循环的主要举措。我国出口额和进出口额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在出口产品结构上,我国正在由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以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变,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我们才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大收益,为人民币升值提供强大支撑。去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对防疫用品进口需求下降。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我国出口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将随着国内工业技术进步逐步强化。今年我国汽车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20%。电脑、手机、工程机械、通讯设备、铁路设备、船舶等也将成为出口新增长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并没有阻碍中国出口的增长,只不过转变为东南亚替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服务贸易出口正迅速增长,逆差正逐步缩小,未来有可能成为出口新增长点。随着中国进口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中国买世界、卖世界,同世界各国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美国对中国封锁、打压的图谋不可能得逞。

在投资领域,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商品和服务出口,并把大量外汇储备转变为国内短缺资源储备,增强中国长远发展能力。强化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互补作用,将使中国经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文/郑新立)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本刊总顾问。本文是作者专供本刊撰写的年度特稿。)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