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现实路径研究
2022
06-17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现实路径研究

摘 要:推进社会科学的普及是指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向公众推广和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的实践活动。但是近年来在推动社科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使普及的预期效果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发挥“四类人才”、加强政府部门在社科普及中的作用、提升公民的积极性、实现“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普及、健全社科普及的体制和管理、推动法制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就如何加大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展开研究,使社会科普及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现实路径;研究

一、大力加强和发挥“四类人才”的作用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发挥学术性人才的引领作用。社会科学包含着三种力量,即“理论、理性和理想”,三种力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挥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需要加强对理论的探索、对理性的判断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都需要学术型人才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第二,发挥领导型人才的统筹作用。社会科学普及除了具有“三理”力量外,还包含“三个互动”即“领导与大众的互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以及政治与学术的互动”。这要求领导型人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以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大中专学生为重点的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和对未来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的社会科学普及,这既是领导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三,发挥创新型社会科学人才的带动作用。社会科学的普及需要三种能力的支撑,即“预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预见能力要求社科人才能够准确的预判社会科学普及的改革方向和格局;实践能力要求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具有实践性,将专业知识与普及工作联系起来;创造能力要求创新型社科人才既要对社会科学本身的知识加以创新又要把握机会,有所作为。社会科学普及所具有的三种能力既是对创新型社科人才主体来承接和实现,又需要让他们来巩固和推进。第四,发挥领域型社科人才的支撑作用。推进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既要具备社会科学的理论型和实践型人才,又要发挥他们的支撑作用。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具有知识的多元性、方法的学科性、传播的多维性和精神的广博性。这要求社科人才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时,要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活力,立足于地区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更好地推进社会科学知识。

二、加强政府部门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加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首先,提高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把社会科学普及放在突出位置。社会科学普及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国民的文化素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因此,提高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将社会科学的普及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对精神世界的充盈。其次,干部带头,采取形式多样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每个公民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中来,干部带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将不同地区特性和社会科学普及的共性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最优状态。最后,加强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低俗封建落后的文化活动,严禁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书籍杂志和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人才,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社科普及工作创造有利的社会和人文条件。

三、提升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普及环境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普及环境能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通过现有的三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广泛影响来积极带动,各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自己所关联的地区进行积极宣传,让辖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来,意识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使公民以充分配合和学习的态度投入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当中来;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如广播、电视、手机、自媒体等多元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公民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带动每个公民参与其中;三是在公民当中甄选出有影响力的宣传员,这些宣传员对本地本社区(村)的各项情况有很清晰的认识,让他们用朴素和接地气的语言进行宣讲,让大家积极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来。

四、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开展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普及的分众化是指将社会科学的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的理论需求,对特定的群体的特定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活动。实施分众化宣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大众群体最大程度的接受和理解社会科学知识,使社会科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到达各个层面,扩大其普及率和到达率。分众化网络宣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主体的分众化。将社会群体划分为各个主体,例如领导干部、青年学者、草根英雄、社会志愿者和科研人才等,培育一支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深厚的文化内涵、熟稔的网络开发和运用能力的社科队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推广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发挥青年人在网络社会科学普及中的作用。其次,客体的分众化。在将社科普及主体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体宣讲不同的内容,打造一批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宣讲产品,扩大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普及度。最后,内容的分众化。在进行分众化宣讲的过程中,既要宣讲具有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又要结合生活实际,将地方个性和整体共性结合、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为不同地区的受众群体制定恰当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方案。

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化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指定不同的内容和方案,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对象化的目的是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和提高网络宣讲的实效性。对象化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对宣讲内容的对象化。通过调研、问卷、文献等方法调查、梳理和总结广大群众的需求,围绕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热点和关乎切身利益和权利的问题,运用网络和大数据的力量制定不同的宣讲内容。其次,对宣讲语言的对象化。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产生许多新的网络用语和交往方式,针对不同的群体,善于用新的语言,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社会科学知识。最后,对宣讲形式的对象化。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不能局限于对书本上的学习和人才上的培养,还应综合利用报纸、网络、电视、云端等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群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了解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普及的互动化是指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单边宣讲,强调“互动、交流和反馈”。实施互动化的目的是加强客体在宣讲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感染力。互动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利用文字、图片、比赛、直播等多形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鼓励群众讨论、表达想法和观点,激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平台载体的互动。运用互联网的传播技巧和互联网模式下的行为方式、用户需求,建立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数据库和宣讲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和普及氛围。

五、建立健全社科普及体制,强化对社科普及的管理

首先,要完善社科普及组织和机构。组织机构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往往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各级地方将科协和社科联合并组成了“社科联”,以行使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但是,由于社会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如果单纯地让社科联来承担宣传和普及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应当成立一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科联主抓、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的沟通协调机制,相关的部门在牵头、宣传、帮扶等方面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社科联与新闻、广播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由媒体的“单项利用”向“双向互动”转化,聚焦在社科普及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扩大普及覆盖面,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其次,明确划分机构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例如,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宣传部门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应当在做好社会科学知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协同新闻媒体,教育机构、文化部门等机构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传达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明确社科联的主要功能和职责,协同政府制定的社科普及工作规划和政策,组织开展各项社科活动,同时支持和指导其他组织开展其他学科的普及工作等。不断完善对社会科学普及的激励机制是推动社科普及的“灵丹妙药”。针对目前我国社科普及的现状,加大对社科普及的激励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将社科普及工作纳入社会年度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如地方各级社科普及的量化和质化考核标准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带头建立和发展社科普及专业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评定和模范先进人物的评定等组织体系,制定关于社科普及优秀成果的认定标准,调动社会组织、机关单位、科研部门和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引干部群众参与到社科普及中去,增强其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和运用哲学的能力,不断提高社科普及率,扩大社科普及的影响力,将社会科学的文化力量转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力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最后,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做亮社科普及品牌,拓宽普及的渠道。利用现有的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将社科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开展社科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拓宽社科普及的“五进活动”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偏远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目前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重点区域,在普及工作中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宣传普及,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六、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法制化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实现社会科学普及的前提和制度化的保障。研究和制定社科普及的发展政策,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科普领导班子以及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的建立和选拔是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扩充人才队伍,开发形式各样的普及方式,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创新利用新型的网络和媒体是推进社科普及的重要内容。以法律为保障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既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科普及法治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在社科普及的法律还不完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满足当前社科普及的需要,当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法规制度遵循,容易走上“歪路”,使得社科普及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社科普及的法制化研究还有一片“处女地”等待开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和政府在推动社科普及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立法部门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立法工作,深入学习和宣传社会科学知识,促进法律对社科普及事业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二是要认真规划和制定法律制定后的施行和推广社科普及的新路子,各级政府和单位以实际情况制定普及方略,实施政策和措施引导,规范社科普及的方式和活动,同时加大对社科普及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社科普及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要努力开拓社科普及新局面,以法制化为依托,增强社会科学的法治化建设和全社会对法治精神的认同感,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发挥法治在社科普及中的引领作用。总之,运用法律的力量加强对社会科学的普及,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推动社科普及的法制化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践也将带动自然科学等其他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文 / 唐先滨 吴苏红 海萨尔·吐尔德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开展新疆社科普及研究”(项目编号:2021ZJFLY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先滨,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新疆大学国家安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吴苏红,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海萨尔·吐尔德汗,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周良发,王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普及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84-88,99.

[2]杨璐璐.社会科学普及须发挥“四类”人才的作用[J].重庆社会科学,2015(09):106-110.

[3]乔德中,任维德.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逻辑契合[J].学术探索,2020(10):112-117.

[4]乔德中,任维德.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逻辑契合[J].学术探索,2020(10):112-11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