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研究
2021
04-0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研究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也需要文化振兴,大学生村官肩负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村官面临多重现实困境,“空降部队”“知识分子”“外来人”为其带来了身份、认同、信任等多方面的困难与挑战。虽然面临着多种困境,但是其作为一个协调各种关系的存在,在文化引领方面,相比农村地区其他人员具有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人格化魅力,主动认识文化、理解文化、记录文化和传播文化,将文化引领落到实处,讲好三农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传播

2020年11月,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指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振兴三农离不开人才引入,亟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服务队伍,大学生村官就是其中的主力。

“大学生村官”即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2008年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标志着我国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缺乏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新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色表达。大学生村官担任上传下达的角色,驻扎一线基层,实现中央政策自上而下的推行,完成基层现状自下而上的反馈。这一计划一方面为农村注入新生力量,解决城乡人才结构失调,提高农村基层管理素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较高知识水平群体服务三农的能力,在为三农服务中实现自我理想。

一、“乡村振兴战略”呼唤文化引领工作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作为弱势方的农村不仅要重视经济的进步,而且也要注重文化的发展。中央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生力量,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媒介素养,能够胜任引领文化的重要任务。

对传播文化的正向态度还来源于积极的文化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全纳教育”确保全民接受教育。其将“全纳”解释为:一个通常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内外的排斥从而处理和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为推行文化多样性,保障乡土文化不被遗忘,减少不同文化在传播空间中的异质性,需要搭建多元、全纳的文化传播环境。大学生村官主动担负起传播三农文化的主体任务,再通过搭建积极的文化环境,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凝聚三农共同体。

二、文化引领的功能实现与现实困境

(一)“空降部队”:非官亦非农的身份困境

作为镇政府下派的大学生村官,成为村干部眼中的“空降部队”,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从本质上讲,大学生“村官”非官亦非农,三年的合同到期后就要面对择业问题,身份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郑庆杰在对山东某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时,其中一位25岁的访谈对象指出:“村干部不怎么管我们,组织人事部门管我们人事却不怎么过问工作,镇里管工作却不管我们将来的发展和出路;老百姓以为我们是官,可我们却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

(二)“知识分子”:流动与积淀的认同困境

大学生村官签订三年任期合同,三年任期满后是否继续留村也是个未知数。在了解人员流动的前提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积淀也饱受质疑。大学生村官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进入基层,但也因年轻、经验不足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认同困境。待遇保证、未来就业等功利性因素和自我、社会认可等认知性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态度的因素。内外两层认同困境让工作之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领任务举步维艰,进行文化引领更多是价值权衡之后的结果。

(三)“外来人”:外来与嵌入的信任困境
农村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熟人社会”,是一个由人情网络、亲属关系交织而成的“自己人”的社会。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村与村之间都有相对明显的隔离,在文化上则表现为排外性,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个“外来人”当然保留一定的社交距离。大学生村官是一种“嵌入性”的制度设计,嵌入表现在:制度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大学生干部在被迫接受“外来人”身份之上,还需要克服农民群体对于选派来、嵌入组织的大学生村官的排斥心理。农村的信任是具身信任,具象到某个人、某件事上,获得农民群体的完全信任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若没有农民群体的信任,文化引领的工作更难展开,因此需要将信任建立在每一件小事上,在实践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的路径创新

(一)认识文化:开展文化活动,了解本土文化

乡愁是城镇化的副产品,这种乡愁可以归纳为市民群体对农村山水、村落生活、民风民俗等“乡土要素”,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的情感状态。城镇化加快,媒介世界纷繁复杂,都市生活中情感过载,装满了成长回忆、平淡却又隽永的本土文化萦绕在心头,就是那一念浅浅的乡愁,成就别样的文化情怀。但是乡土文化面临的困境是:城市的人很向往,以乡愁怀念田园生活;而农村的人却想逃出,以流动告别乡土世界。农村就像一座围墙,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乡村振兴战略下,不再是以“脏”“乱”“差”形容农村,农村的怡然自得成功抚慰了现代生活的焦虑与喧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重提乡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村官作为外来的新生力量,应该重提文化重要性,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呼唤乡土的情感之美与生活之美。与传统媒介不同,移动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反而促使人们使用媒介的环境相对封闭,所以文化更要在实践中彰显出来。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可以结合本土文化,宣传组织开展丰富的文体生活,创新文体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引导农民群体正确对待主流文化和本土文化,破除原有的陈规陋习。

(二)理解文化:深入群众中去,保护地域文化

文化是柔性的力量,可以突破地域的偏见,增强民族的凝聚感。大学生村官若想胜任文化引领的任务,就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看见”文化、理解文化,提高地域归属感。农村不缺地域文化,只是缺乏“发声”的渠道与机会。地域文化有其特色的语境与意蕴,这需要理解文化发展的独特语境与历史脉络,大学生村官利用扎根基层的优势,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发掘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大学生村官主动与农民群体进行交流,交流则意味着人群的聚拢,不仅可以突破自身存在的现实困境,还可以获得定位叙事的资源,为做好文化引领打好基础。定位叙事挖掘私人化的日常生活,观看者不是在旁观文化,而是参与其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本地故事,采用定位叙事,讲述好地域文化,增强文化的参与感,发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技艺,将中国山水梦、地域田园梦具象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美学世界。

(三)记录文化:提高媒介素养,保存特色文化

大学生村官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到农村,立足技术理性,获得乡村治理者的技术性角色,迈向乡村社会的纵深。大学生村官应当发挥自己的技术性角色,以技术获得农民群体的信任,继而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鼓励大学生村官树立职业理想与道德,发扬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为己任,在普及基础的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和农业技术之外,同样致力于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头部的力量,还应该发动广大民众的力量,随手记录身边的文化现象,让地方的特色文化永久流传。在文化引领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还应该提高农民群体的审美能力,助力突破乡村圈层,聚焦地方特色,找到独特的文化记忆点,发掘自有文化当中的爆款因子,打造地方品牌。

(四)传播文化:适应信息环境,解码乡土文化

人口红利消减,媒体平台瓜分下沉市场,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转机。大学生村官应该积极适应信息环境,意识到传播主动权的重要性,树立乡土文化传播新理念,展现农民群体独特的精神风貌。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不仅要认识文化、理解文化、记录文化,还需要推动乡土文化走出去,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创新,保留原有特色意蕴之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文化引领的任务在于打通现实与线上,连接乡土与主流,在百家争鸣的信息环境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正如海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的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乡土生活,展现了原生态的乡村世界。大学生村官在提高农民群体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抓住媒介技术下沉的机会,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环境,讲述人人都能听得懂、人人都爱听的乡土文化。

四、关于提升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能力的思考

大学生村官这一关键词伴随的是农村、体制改革、扎根基层、路径选择、大学生党员等。文化振兴可以激活乡土情感,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面临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一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其二是通识化教育培养与三农所需人才不匹配;其三是农村中的人才成长环境较差;其四是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认识不完备,经验方法欠缺。虽然大学生村官面临着多种困境,但是其作为一个协调各种关系的存在,在文化引领方面,相比农村地区其他人员具有不可取代的优越性。文化引领工作需要“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流得动”,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人格化魅力,主动认识文化、理解文化、记录文化和传播文化,将文化引领落到实处,讲好三农文化。

当然,完成文化引领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助力,克服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困境需要从产教融合培养、就业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与调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村官成为三农建设的关键节点。以大学生村官为契机的高等教育对农村的智力渗透,如果能够遵循从点到面、从政策推动到个人自觉的路径逐步推进,继续在基层实践中发挥大学生村官的青年力量,形成长效的帮扶机制,完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三农现代化指日可待。(文 / 张帆)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资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研究:JSCG1919)】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3).

[2]郑庆杰.飘移之间: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建构与认同[J].青年研究,2010(05).

[3]钱德洲,刘祖云.从“嵌入”到“融合”: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弱化与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8(04).

[4]胡小武.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镜像与群体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9(09).

[5]王妍.互动视频的赋能机制与实质反思[J].青年记者,2020(29).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