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基于“双碳”目标的碳审计体系框架研究
2025
05-13

基于“双碳”目标的碳审计体系框架研究

——以SMART模型分析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SMART模型对我国碳审计体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碳审计体系;“双碳”目标;SMART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发,致使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对生态、农业、人类健康及全球经济影响深远。为应对此问题,国际社会达成《巴黎协定》,旨在限制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实现碳排放净零增长,标志着全球气候行动进入新阶段,各国纷纷承诺减排。

在此大背景下,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这体现出中国积极回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绿色、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以及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加大审计力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3060”目标指引下,碳审计作为关键监督手段不可或缺。当下,如何开展碳审计,完善其方法、程序、核算标准与体系框架等,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碳审计现状的SMART分析

(一)SMART分析法

SMAR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决策规划方式。SMART 是一个缩写词,代表五个维度。

一是Specific(具体的):目标需明确而具体,应有清晰定义,让所有相关方都能理解目标内容以及实现途径。

二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标应可衡量,能够跟踪进度并确定是否达成。这意味着要有明确指标来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

三是Achievable(可实现的):考虑到可用资源、时间和能力,目标应切实可行。

四是Relevant(相关的):目标应与愿景、战略或个人价值观相匹配,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

五是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应有明确的截止日期或时间框架。

SMART分析的目的是确保目标清晰、可追踪、现实、有意义且有时间限制,从而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通过SMART分析碳审计,可多层次、多维度解读碳审计,深度结合“双碳”目标,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并能持续监控和评估进度。

(二)利用SMART分析法分析我国碳审计体系现状

本文从具体的(S)、可衡量的(M)、可实现的(A)、相关的(R)、有时间限制的(T)五个方面,分析我国碳审计体系现状。

具体的(S):我国明确“双碳”目标,为碳审计发展指明方向,让碳审计能围绕具体目标展开工作。碳审计核心在于精准计量碳排放量,我国已针对此开展了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并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进行试点,以此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保障数据准确可靠。

在碳排放源识别方面,碳审计科学划分各类排放源,涵盖直接排放(如化石燃料燃烧)与间接排放(如购电产生的排放),确保审计全面深入。企业需按规定格式报告碳排放信息,为碳审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审计标准上,为保证全国碳审计的一致性与可比性,我国积极建立完善碳审计标准,包括碳排放核算准则、审计程序及报告格式等,提升审计规范性与专业性。同时,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给予碳审计法律保障。

综上,我国碳审计在目标设定、标准核定、政策支持及企业配合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呈现出较强的具体性。但为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需在碳审计的精确性、全面性和深入性等层面持续发力。

可衡量的(M):可测量性是评估碳排放、监控进度与验证减排成效的根基。在碳审计中,其可测量性主要体现于碳排放量的量化。我国构建了一套覆盖能源消耗、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等多领域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碳审计提供量化依据。

在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领域,我国不断完善MRV体系,该体系涵盖数据收集、记录、验证与报告等环节,是保障碳审计可测量性的关键,能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与完整。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需依据国家规定标准核算、报告及披露碳排放数据,这使得企业数据更加标准化,提升了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进而提高了碳审计的效率与效果。我国要求重点排放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并鼓励其他企业效仿,促使企业建立内部监测与报告机制,增强了碳审计数据的可测量性。

此外,我国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由第三方机构独立核查企业碳排放数据,提升数据的客观性与可信度。部分企业还通过获取ISO14064等国际认证,彰显其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在碳足迹计算工具方面,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积极开发各类工具,助力企业和个人快速计算、评估自身碳排放量,提高了碳审计的可操作性与普及性。

总体而言,我国碳审计在可测量性上已有所建树,借助建立核算体系、完善MRV体系、推动数据标准化、强化信息披露、引入第三方核查以及开发计算工具等举措,显著提升了碳审计数据的可测量性。不过,我国在此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在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技术应用与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努力,强化碳审计可测量性,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数据根基。

可实现的(A):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碳减排。《巴黎协定》及“十四五”规划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强调,为碳审计指明了方向。我国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多地开展碳审计试点项目,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实践经验,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碳审计模式,成效显著。

在技术层面,我国已着手搭建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监测报告核查平台。随着环保意识提升,企业与民众对碳审计的认识不断加深,华为、联想等企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算与减排行动,公众也更加关注自身碳足迹,社会对低碳生活的接受度日益提高。

综上所述,碳审计在我国具备良好的可实现性基础。政策支持、试点推进、核算体系与平台建设、市场机制完善,以及企业和公众接受度的提升,都显著增强了碳审计的可实现性,为达成“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的(R):碳审计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碳审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能够有效监测碳排放,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碳审计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碳审计,可识别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促使其采取减排措施,推动经济向更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因此,碳审计的相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都需碳审计助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有时间限制的(T):我国已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些具体时间节点为各项工作设定了明确时间限制,同时也给碳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与压力。我国碳市场、碳排放等各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市场平台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完善优化。面对“3060”目标,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协同发力,共同努力。

通过SMART分析法,从五个维度具体剖析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碳审计体系现状,可见我国在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evant、Time-bound各方面均有一定基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布,碳市场的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平台的搭建等,都彰显了我国的发展成效,为碳审计体系的持续发展与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

三、我国碳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碳审计体系已初步建成,但与部分较早建立碳排放体系、开展碳审计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发展空间,存在较多问题。

(一)法律法规未成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碳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碳审计立法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具体碳审计实践缺乏统一、强制的流程规范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碳审计报告的有效性与可比性。

(二)碳审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碳审计意识不强

我国碳审计工作基本由政府主导,仅有少部分企业自愿开展内部审计或接受社会审计,实施碳审计的主体的组织体制尚不健全。202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包含总量榜和强度榜显示,2021年百家上市公司中,47家未主动披露碳排放信息,大部分企业对碳审计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认识到碳审计的重要性,不愿主动披露碳信息。虽然众多企业的碳审计意识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对碳审计结果重视不足

我国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碳审计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将工作做细、做实,难以实现从源头把控、过程管理到结尾控制的审计闭环。因此,碳审计报告结果未得到足够重视,未能依据审计结果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

(四)碳审计人才不足

碳审计专业性强,融合经济、审计、环保、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而我国审计人员很少具备完全对口的专业背景,导致人才力量匮乏,进而使得碳审计力量薄弱,亟须加强。

四、碳审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面对我国碳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需采取措施构建更完善的碳审计体系。本文提出以企业为源点,多方审计相结合的碳审计体系。

(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构建碳审计体系,首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在“双碳”目标“1+n”政策的指引下,逐步出台具体的碳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碳排放数据标准、企业碳排放披露标准、碳审计准则等,从法律层面为碳审计提供有力保障。

(二)企业内部碳系统的建立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低碳生产需构建更完善的内部碳排放系统。鉴于碳排放的复杂性,碳系统不能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混合,需单独设立。企业碳系统应涵盖记录企业碳资金流动,包括碳减排资金的总体投入、前期资金分配、中期碳减排成本以及后期管理维修成本等;完善企业碳数据的记录与存储,包括碳排放总值、碳减排值、碳足迹记录等;完善企业碳计划制度,包括记录企业采用的低碳生产方案、碳减排手段以及相关企业低碳规定等。

(三)多方审计主体相结合

当前碳审计主要依赖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参与度较低。但构建碳审计体系不能仅靠政府,还需多方协同。

内部审计侧重于微观视角,能与企业内部碳系统紧密相连,是企业碳减排及确保碳排放数据标准的首道防线。企业应依据自身情况和碳审计政策,结合内部碳系统,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做好自审。

社会审计可充当碳审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因其比内部审计更具独立性,能与内部审计协同,保证碳审计公允,从第三方视角找出企业内部碳系统的问题,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发挥监督作用。

政府审计是碳审计体系的主导力量和最后防线。政府直接参与,能促进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融合,实现宏观调控碳审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加强对企业的监测管理,推动“双碳”目标达成。

(四)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碳审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不仅需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以及碳审计体系的健全,碳审计专业人才也至关重要。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须多管齐下。首先,现有审计从业人员应不断学习,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学习碳审计专业知识。其次,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审计技术人员亟须学习大语言模型相关知识,构建审计专用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碳审计实践,减轻审计工作人员负担,为碳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此外,全国各高校可设置相关碳审计专业,培养审计领域新生力量。
(文 / 陈达安)

(作者简介:陈达安,南京审计大学,智能审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审计)

参考文献:

[1]吕伶俐.“双碳”目标下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J].财会月刊,2022(S1):3-7.

[2]熊丁锐.上市公司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时代经贸,2024,21(01):63-66.

[3]杜启祥,李岩.“双碳”背景下企业碳审计体系构建及保障措施[J].上海节能,2023(09):1230-123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