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突出创新主导作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不仅是经济科技领域的重大创造,也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要将其置于新质生产力的视野之下,始终坚持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上看,引领大学生积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要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智慧;从价值逻辑上看,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需要;从实践逻辑上看,大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要构建科学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校—企—社”一体化联动实践平台、积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塑造更为优质、更有力量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促进力,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储备队伍和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要求,从新质生产力发展出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导向力和引领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创新这个强大的支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与人才,新质生产力推动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企业的优质储备力量,同样也内在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依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以创新为指导。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最为关键的因素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进步力量,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为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为产业的创新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导向,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获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做局限于一方天地的“林中之鸟”,要实现自我的突破,就要敢于创新、敢于奋斗,要在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其对创新创业精神的推动作用和方向引领作用,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勇立时代潮头。
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价值逻辑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价值作用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整个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大学生要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敢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一步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享有社会资源,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积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要。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挑战,通过实践不断地激发自我潜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好地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效策略
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早就由原先的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突出以“高质量、高技术、高效能”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产业领跑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业方向也不再拘泥于传统产业领域,从而转向多元化。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化内在地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这些变化并积极地迎接挑战。通过大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要、把握市场机遇,精准定位,从而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国家尖端领域输送新生血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今时代的竞争看似是经济与国家权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优秀人才的竞争。”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时代大学生是有素质、有责任、有担当、有文化的一代,他们不仅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引领科技创新的使命,更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高校、社会、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科学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虚拟VR技术、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时代在发展,同时也要求理论、制度、科技、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倘若坚持故步自封,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打翻。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队伍的后备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是培养合格人才队伍的重要场所,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产业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并融入新技术培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应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优化各个学科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主动精进实践技术。同时,高校应该充分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充分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师人才,制定科学完备且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二)搭建“校—企—社”一体化联动实践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首先,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高校作为成长育人的重要基地,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例如湖南省积极开展“挑战杯”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其次,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市场调研,为就业做好衔接工作。高校可以和相关企业、相关社会机构进行长期合作,高校为企业、社会机构输送人才,企业、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工作中了解创新创业的运作模式,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推动企业的优化升级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方面,无论是通过校内实践平台,还是校外实践平台,都离不开团队协作,要积极组织学校进行团队项目的合作和学习,提高沟通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最大优势,实现团队“最大同心圆”,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同时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依旧面临着融资困难等问题。政府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情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例如,专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用于项目的启动开发和市场调研等环节;聘请专业人士为高校大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中可以规避的风险,预防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进程;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简化大学生创业的申请程序,方便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在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创业项目,政府可以大力宣传并给予相关的税收减免。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创新创业的法律援助和专利申请等服务,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保障大学生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
在全球经济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和志愿者项目等增进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新动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拓展创新创业的领域和范围,更好地为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 / 盛美娟)
(作者简介:盛美娟,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001).
[3]李文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途径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0):186-187;19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9527.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