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
2023
10-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指导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方针。深刻分析“两创”的理论内涵,明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路径,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与当前的时代相契合,即便是在历史当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难以直接作用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难以直接推动当前社会的文明进步,必须通过“两创”,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创”方针,之后其使用对象几经变化,“两创”的适用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反映出“两创”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钥匙,更是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理念。“两创”为新时代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原则进行内涵阐释,是破解文化强国实践难题的基本前提。

(一)“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首先,强调时代特点和要求,要承认当前的文化环境和实践诉求已经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前提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讲“创造性转化”,否则无从谈起;其次,点明了转化的内容,包含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两方面,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转化,选择的是与当下时代产生紧密联系的,要以古鉴今、以古资今、以古助今,同时表达形式也要新颖,要鲜活,反映时代特征,有生命力。

(二)“创新性发展”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表现出明显不同,从层次上更加深入,强调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当前现实社会相符合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持续深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新与突破。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的新课题,尽管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从宏观上看,要致力于解决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从微观上看,要关注文化建设的具体领域,改善与当前文化建设不相容的体制机制。大体可从以下五个层面推进:

(一)理念与价值引领

1.坚持“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而且是文化建设领域推动“两创”的基本指导原则。今日中国,若要开创“两创”工作的新辉煌,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特别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剔除传统文化糟粕,保留其精华成分,同时还要开放文化包容的博大胸怀,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实现文化的互通互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化的直观表达和深刻内涵,提升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只有如此,“两创”才具备前提与可能。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这段话为解读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面临重重困境: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等。要解决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及核心价值观引领。从公民领域看,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是构成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公民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和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的缩影。从社会领域看,讲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代表的朴素平等观,宋代“包青天”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法家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等等。从国家领域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紧密联系,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早已洞察经济基础的作用。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为“两创”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值得持续深耕。

(二)数字与科技支撑

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惠及各行各业,“两创”事业也要顺势而为,要抓住技术变革东风,切忌固守传统,泥古不化。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给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彻底的变革。曾经大多数青年对戏剧是乏味的,但《武家坡2021》的广泛传播,可见传统戏剧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是长青的,只是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和话语体系做出改变。要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线上平台,集制作、分享、传播于一体,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创作者,让他们借助直播互动、评论、视频制作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日臻成熟,成为文化“两创”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游戏、电影、博物馆等场域下被广泛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大众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对全景、立体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人们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辅助。

(三)经济与产业推动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即打造优质文化产品,质量永远是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根本。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转变为优质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搬上大荧幕,实现与电影的有机结合,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的现实路径。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旅游线路中,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旅游中践行中国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知,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动。以新东方为例,在企业转型期间,将直播卖货与文化地理知识介绍相关联,近期又尝试推出旅游专线,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热点。当然各地应因地制宜,不要因一个城市走红就直接照搬模仿,要警惕短暂的网红风,如何实现长红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思考的课题。

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要在交流中助推彼此成长,交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直接的物质交流,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互动。今天我国已全方位崛起,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如果要进一步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要让各种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并将异质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吸纳,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和借鉴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四)教育与人才助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必须从娃娃抓起。鉴于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已经与现代价值体系背离,就需要教育部门介入,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编写教材,由专业人士把关,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或者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内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我国要真正建立起独具特色、领先世界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而这项艰巨工作首要承担者就是身处文化建设一线的工作者。要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原理阐发,要鼓励文艺创作者担负时代使命,多出时代精品。“双创”理论的提出无疑激励和鼓舞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让他们有了施展各自专业的舞台,加强了自身的使命感。

(五)时代与实践共舞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催生了“两创”的现实需求。

1.要立足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其五大特征之一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可见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人们有感于精神世界面临全新问题。在市场经济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当下,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冲击,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等关系问题面临新的讨论,而这些难题能否恰当解决,关乎文化强国建设,关乎民族复兴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内涵,是破解当前文化强国建设领域理论与实践难题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价值、索取滋养。

2.要立足乡村振兴。改革开放时深感于落后世界发展大势,我们开始了全方位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城镇化建设一马当先。经过多年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华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房屋、道路、设施、文化呈现全方位滞后,与城市景观相比出现明显差异,于是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可是多年城市发展的惯性并非轻易扭转,如何改变城乡间落差也成为党和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具体到文化领域而言,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其重要战场,文化一直是农村社会的短板,针对农村地区普遍文化滞后的现实问题,“两创”则要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生活实际,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达。

三、结束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产生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解读“两创”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路径,这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并且还可以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全新的方向,进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 / 张琳琳)

(作者简介:张琳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l,2014-05-05.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3).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