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刍议
2023
01-13

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刍议

摘 要:当前,连云港市海洋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数字技术和产业实体充分融合,成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明确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连云港市在开展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时存在的实践困难,给出推动全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海洋产业;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连云港市积极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强省战略要求,实现了海洋经济的稳步增长,但较南通、盐城、青岛、大连等省内外城市,全市海洋产业从体量到质量差距依然明显且持续加大,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诸多“顽疾”仍存在。当前,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把握转型机遇,抢占转型风口,争夺转型红利,势必成为破解全市海洋产业发展长期难题,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切实可行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革命与国力兴衰的历史必然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技术不断更新交替的历史,伴随着技术的新旧转换,各国家的综合国力也随着此消彼长。“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与国际地位新变化,随着美苏争霸结束,“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正式形成,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创新能量,创造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势必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法宝”。

(二)国际竞争与经济复苏的战略必然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扩大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据国际信息技术咨询企业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2022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将达近2万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7%。尽管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国共同的战略选择,但转型的战略内涵却大相径庭。

(三)国内需求与政策红利的发展必然

中国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机遇,出台多项政策助力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先后出台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提升中国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作为重要目标。据统计,2019年全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已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0.2%,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2%、19.5%和37.8%,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入推进。目前,中国已在诸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特色并走在了世界前列,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5G、金融科技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国际竞争中不落下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自我发展与矛盾重重的破局必然

连云港市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发展的初级阶段,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以透支海洋生态为代价。传统产业在面对需求变化时往往存在与市场脱节的情况,特别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三、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驱动转型的数据资源匮乏

由于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总体仍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产业覆盖面广量大、采集点众多、数据复杂且较分散,数据汇集存储难度大。数据采集人员不足,对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造成了许多采集到的数据不完整、实时性较差。一些用于海洋产业分析、研判与决策的数据,其质量参差不齐,数据间普遍缺少相关性与逻辑性,形成众多“数据孤岛”,大数据的价值无法有效发挥。此外,海洋数据安全隐患大,风险主要来自泄露与被窃取。

(二)支撑转型的协调载体缺失

目前,连云港市尚未构建驱动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也欠缺发展平台经济的核心运营能力。一是用户数字化解决方案碎片化严重。如涉海企业常用的CAD、ERP、CRM等软件或系统,都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范围的解决方案,属于面向局部供给的封闭式技术,无法满足整合全局的诉求。现阶段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单一模式已很难适应多变的消费者需求。二是政府服务监管模式亟待革新。数字经济催生新经济模式,倒逼政府革新公共管理模式,若服务或监管不到位,势必引起市场不规范和无序竞争。如尚未出台针对海洋数字经济的管理办法或产业政策,无法保障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序发展持续壮大。三是企业融合创新不到位,供求不匹配。全市涉海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基本采用企业内部成立IT部门或直接与IT公司进行合作两种方式,均更关注技术本身及其投入,对数字技术如何与自身业务建立联系、如何创新产品和服务、如何给予客户更好的体验等缺少有效实践,IT公司虽擅长软件开发,但对海洋业务不熟悉、认知不到位,难以真正满足数字化的转型需求。

(三)引领转型的典型企业稀少

当前,连云港市缺少足以发挥引领作用的数字化涉海企业。一方面,传统海洋企业缺少正确认知,对数字化转型望而却步。传统海洋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围绕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展开,容易忽视数据要素的新特点与作用,在数字经济和产业转型上存在认知偏差,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新兴海洋企业囿于资金技术,对数字化转型有心无力。海洋中小型企业一般以民营企业为主,追求效率和利润率,而数字化转型的前期投入成本大、门槛高、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主通常心存疑虑。此外,全市信息产业体量不大,IT企业的经营范围较少涉及海洋领域,海洋信息市场不活跃,产品需求不旺盛等因素,也都制约了海洋中小型企业参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热情和动力。

(四)保障转型的要素供给不足

当前,连云港市IT企业在研发、运维等领域的人才较多。首先,缺乏既掌握数字技术又精通海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能实现数字技术与海洋各行业的精准切入,无法满足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需求;其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在快速增长;最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四、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有序,提升数字治海能力

首先,应在统筹谋划组织、机制、标准等工作基础上,设计连云港市整体的海洋数据架构,自上而下推动数据规划具体实现。其次,建立海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机制与措施,对数据采取分级管理,实现数据资源差异化管控,优化数据共享流程并根据业务需要共享数据,确保数据交换安全有序。最后,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有效应用,不断提升数据治理在算法、算力、存储和网络等环节的技术支撑,切实增强海洋数据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发挥海洋数据全产业链条多向赋能作用。

(二)开源开放,打造转型赋能平台

平台是价值汇聚和创造的核心,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起到尤为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尽快构建覆盖海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包括用户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流程。技术端,应具备承载融合与快速吸纳新技术的能力,满足动态可扩展、敏捷可延展的要求。运营端,要通过短周期迭代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实现平台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其次,发挥平台赋能作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以服务化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产品、业务的迅猛变化。基于平台打造一批面向海洋信息化角色、场景、需求的应用,形成一批集云、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并快速适应用户需求的集成化、网络化、价值化的解决方案。最后,主动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在职能部门主导下,推动平台数据和信息资源在政府、企业、消费者间无缝对接、有序流动、共有共享。

(三)示范推广,树立转型模板标杆

一是发挥连云港市在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上的优势。选取行业内的龙头或重点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召开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评选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全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二是做大做强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围绕国家级高新区打造特色软件产业园,不断提升软件创新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领域突破,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和地方“小巨人”企业,鼓励并引导其持续向海洋产业渗透。三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产业体系。持续放大东海水晶电商、赣榆海洋直播等网络平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批行业内有规模的软件服务商和平台运营商。

(四)软硬兼施,构建转型创新体系

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是单一技术路径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涵盖技术赋能、经济模式变革、社会约束、“新基建”和新管理制度的系统工程。硬件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支持保障,基于5G网络打造海洋立体“感知网”,推动5G技术全面覆盖海洋牧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报、渔业养殖、港口码头等场景。开展海洋云计算和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增强海洋数据挖掘、存储、分析、共享等能力和数据安全,加快培育海洋数据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智慧港口等“智能+”海洋产业;软环境优化方面,加强海洋职能部门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建设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协调匹配数据、端口、协议、性能等与市政务云、大数据中心间的关系,避免产生“信息孤岛”。抢抓“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连云港片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化国际间交流合作,布局海洋跨境电商、国际海缆系统等新业态,促进全市海洋数字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文 / 丁冬)

(作者简介:丁冬,连云港市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海洋经济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课题组.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44-55.

[2]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8):61-70.

[3]史宇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建议[J].学术前沿,2021(3):34-39.

[4]王玉柱.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政策竞赛和规模经济驱动下的分化与整合[J].国际展望,2018(4):60-79.

[5]杨新铭.数字经济:传统经济深度转型的经济学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4):101-104.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