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浅析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力点
2023
01-13

浅析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力点

摘 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根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不竭动力。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就列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基于此,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地位和目标、认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道路以及把握科技创新党的关键因素和保障条件,以期达到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主要的发力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人才保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科技创新系统发展过程中,要素繁多,内容交错,识别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环节,集中力量协同解决,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明确科技创新的地位和目标

(一)科技创新的地位: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创新完整的认识、全面的理解,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性论断、基础性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实地考察我国科技企业实际状况后,指出我国与国外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差距。首先,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为其打下基础,而我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面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错失先机,未能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大浪潮,导致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其次,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农业领域,发展速度慢、专业化水平低。最后,我国存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度慢、效率低。因而我们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审视自身,迈步向前。正是由于我国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同时缺乏科技手段的应用,导致我们的科技创新意识低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成果不足。鉴于此,要想突破这一限制,激发主体活力与创造力、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就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二)科技创新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发展,科技的创新可以引领我国的全面创新,从而推动我国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建设新型国家的目标。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目标。时代不断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的层次和深度也在不断进步。努力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涉及各个方面,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也包括在内。科技创新要做到努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重申了“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科技仍然有无法突破的难关。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分析对症下药,为实现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二、认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道路

科技创新要面向发展所需的方向,找到发展真正的目的。关于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方向为道路提供正确指引,道路为方向提供坚实保障。

(一)科技创新的方向:坚持“三个面向”为主流方向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科技创新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它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推动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坚持“三个面向”,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既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发展浪潮中汲取有利成果,又要为世界科技发展水平贡献中国力量。在关键领域和核心部分掌握主动权,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鉴改进吸收创新,积累经验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国实际,提高自身实力、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论断,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来定义科技创新的价值。我国科技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面向世界前沿,为世界科技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等各个方面。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创新也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更美好的需求。最后,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向经济发展与社会生产高效转化。科技创新的成果最直观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能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必须落实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做到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弥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于我国发展现状,才能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经济主战场提供不竭动力。

(二)科技创新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依靠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们更加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发展成果、把握主动权、掌握核心因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只有打好主动仗才能赢得先机。首先,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性指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其次,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关系国家整体安全与全局性发展的重大事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主流社会意识,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为开拓中国自主创新道路贡献力量。

三、把握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保障条件

(一) 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是第一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中更进一步,开拓更新的格局,实现更大的进步,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决定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成功与否。因此,更应该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上,首先,要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舒适的创新环境,由他们去施展才华。思维的火花需要充分的空间去释放,提高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之中,以自身为榜样,为还在校园中的学子树立典范,指引他们向前迈进。其次,要从现在做起,发挥教育的作用,重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担当,要高度重视青年学子的培养计划。再次,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标杆的作用。各个学段的教师应该在灌输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从小为学生突破思维创新的大门。在大学阶段,教师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小活动等项目,以小见大,激发兴趣。最后,要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项目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不会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敢于尝试,敢于直面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科技创新的保障条件: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要想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大的进步和提升,就要勇于改革,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破除阻碍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制度,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科技创新的发展引领经济的大步向前,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协同进步。破除制度藩篱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国家对科技创新事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某些科研领域的成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创新事业的风险责任都是由国家去承担,企业很少承担风险。改革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首要任务就是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将其作为风险与收益的第一负责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规避风险提高收入,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革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活力。国家也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顶层战略高度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其次,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大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在完善好制度的同时,将国家财政投入和民间资本充分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活力。最后,要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成果的奖励并设立完善的专利保护机制。一个科研项目可能会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才能成功,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国家应加大奖励力度,设置科研成果专利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利杠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进步要牢牢把握住发力点,以整体的视角认识科技创新,以精准的脉络把握科技创新,以牢靠的保障发展科技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抓住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一定能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文 / 张永合)

【基金项目:新时期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互联网+”推动文化润疆工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ZJFLY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永合,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任文华,费艳颖,王越.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科学管理研究,2017(2).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