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文库 > “新冠肺炎”疫情下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
2020
08-13

“新冠肺炎”疫情下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张及经济增速的放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基于此,政府首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的政策,其次应该通过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健康产业,使就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适应。高校应着重于提高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应对

一、引言

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举国上下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国就业景气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有所下降,但招聘需求人数下降了22.6%,降幅更大。2020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需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教育部2月底发布,2020年研究生将扩招18.9万人,以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

如何缓解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保证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尤为关键。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在2020年,中国应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显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高校的建设从重视“量”的发展到注重“质”的发展。

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匹配当下的社会职位需求,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症结所在。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国家更需要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当下大学主要以授课方式为主,长期忽视了对于思辨性思维的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持续缺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国家也多次出台政策扩招研究生的规模,然而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熊丙奇(2018)提出“学历教育”惯性,指出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也会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同时影响部分学生的求学选择。当前,劳动力市场大量存在着“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

就业难问题不仅集中于大学本科生,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同样面临着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谢治菊(2017)等人通过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较差,依附性强,独立性不够,认为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于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下降。吴荷平(2015)认为结构性就业矛盾是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郭学庆(2008)认为研究生扩招才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张东海(2019)通过调查得到,我国大学生就业时过度教育的问题在40%左右,而专业不匹配也占到了40%。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无法契合我国的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疫情下产生的就业与民生问题

根据奥肯定律,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和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也长期为事实所佐证。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6.8%,无疑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在职人员可能同样面临失业。

因为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暴发,我国经济将面对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受到猛烈冲击时,部分小微企业无法支撑,中小企业部分裁减人员是难以避免的。自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为了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生的扩招比例也需要随之提升,然而与之而来的问题即是社会性的学历溢价。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劳动力更容易失业,然而在中国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及“用工荒”的两大问题,说明我国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存在结构性差异。马艳林(2016)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两个现象同时存在的原因。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导向不同,大学生更偏好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的工作,而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集中于次级劳动市场。

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相对应的就业岗位,最根本的是持续扩大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相适应。同时,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就业问题日趋凸显。由于年初新冠疫情,2020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仍会持续受到影响,政府应该出台紧急措施“稳经济”,再“稳就业”。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应该得到改善与提高,致力于培养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加强对于在校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一)促进经济供给结构升级,加快建设健康产业

国家应该重点加强对于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补贴,减少对于低水平劳动力的需求,达到两方平衡,有助于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加强健康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建设及发展对于经济结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大对于医药产品研发的扶持,保证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有效供给,是建设健康产业的基础和重点。其次,鼓励企业研发医疗辅助器具和保健产品,瞄准亚健康人群及康复期患者的市场,保障其生活质量。最后,发展“大健康”,运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如线上预约,远程问诊等,加快对于社会医疗保障的建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探求新的路径和创新,但仍无法与社会需要精准匹配,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校仍沿用初高中的培育方式,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授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脱节。其次,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不足。高校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与就业市场的需要相适应,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疫情下,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给予适当的补贴和优惠,激发社会经济的活力,为新机遇创造更好的平台和环境。(文 / 陈怡如)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管书院)

参考文献:

[1]熊丙奇.考研热折射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学历社会”问题[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7(02):23-25+58.

[2]谢治菊,李小勇.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8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1):62-69.

[3]吴荷平,顾现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路径构建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5(04):64-67.

[4]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56-57.

[5]张东海.人力资本抑或身份符号: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1):68-75.

[6]马艳林.教育水平对失业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再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6(01):89-97.

[7]姚瑶,崔宇杰,袁素维,付航,朱建征.上海市健康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9,22(02):94-98.

[8]毛振华.王健.毛宗福.郭敏.袁雪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健康经济学[J].管理世界,2020,36(02):17-26+58.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