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专题 > 海上丝绸之路与徐福东渡的意义
2019
12-17

海上丝绸之路与徐福东渡的意义

摘要: 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集人文、经济、商贸、科技等方面交往、交流汇集于一体的海上航运大通道,历史上分为多条线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需要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航行通道、稳定的交往频率、较大的承载规模、良好的互动对弈和多元的交流活动。而在东方航线上的中、日、韩之间的交往中,徐福东渡业已成为三国公认的历史史实,徐福成功东渡日本,足以体现其在渡海的组织规模、航行距离、续航能力、商贸活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超越了历史前人,使得东方航线从萌发走向发展,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轫之笔。

主题词:海上丝绸之路;徐福东渡;意义

一、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这主要是根据商贸发展的内容来确认的。理论界公认: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的海上丝路可以分为三大航线。一是由中国沿海海港至朝鲜、日本的东方航线,又称“东方海上丝路”;二是以广州和泉州为端点,至东南亚各国的南洋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三是后来兴起的以我国沿海诸港为始发地,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为目的地的西方航线。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航线。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得不提徐福。徐福,又作徐巿,字君房,是秦代著名方士、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是战国时期的齐国琅琊人。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从我国沿海区域东渡,足迹遍及韩国南部与日本等区域,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被视为一位中国古代伟大航海家和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拓荒者,至今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航海史、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主题。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与历史关联事项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从地理变迁的切入研究历史史实的本源和演变过程。本文试将以国际化视野中的东北亚区域作为地理背景,通过对徐福遗迹和文化流布区域的梳理,以及徐福可能远渡他方,开辟东渡航线的辨析,阐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缘起和徐福东渡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轫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晰和还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中东方航线的本来面貌。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进

我国的丝绸之路缘起于我国丝绸的生产和贸易。而作为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作丝绸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业已有五千年的丝绸生产历史。在河南荥阳,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丝绸;1926年,山西夏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有养茧的茧壳;1958年,浙江吴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碳化了丝绒、丝带和卷片,据测定大约距今4750年。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文物中的丝绸制品就更多了。如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台西村东北的台西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人已掌握了将蚕丝纺纱加捻、织成后使之缓劲产生绉纹的纺织技术。又比如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尹湾汉墓出土的丝织物,完成了丝绸纺织到织锦成衣的全过程等;这些都是我国丝绸缘起和生产的有力佐证。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一衣带水的水路交往和通道开发的历史过程。从历史的维度,瞭望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丝绸之路主要涉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关于东方丝绸之路航线发展过程,业界也有大体的共识,即认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萌生于新石器晚期,殷商周时期开始探索,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而我国南方,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水行山处,善于舟楫航海。在我国古籍《淮南子》中就有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的开辟,也得益于越人的航海能力和技术。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6支木质船桨和1只“夹碳黑陶舟”,这些可以说明当时我们祖先早已开始探索水面航行事宜。

到了战国后期,我国的航海技术有了较快发展,出现了大型船只,春秋各国也借此拓展地域,特别是秦凭借其综合国力,力拓疆土,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朐县,即现在的连云港设立“东门阙”作为眺望海外、对外拓展的门户,并先后三次东巡,济沧海,观天下。于是才有了徐福东渡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新篇章。

在朝鲜方向,最早记载自周武王灭纣,封箕子到朝鲜。他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最早传到了朝鲜,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后来,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已成中日佳话。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麻织物和麻织技术已传到日本。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也经海路东渡日本。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最早宋代贸易凭证存于日本大宰府的公凭,这份宋代的官方证明文内容是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日本贸易的记录。

通过徐福东渡的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中国文化随之大规模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中医疗法、稻作文化等。中国文化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轫与徐福东渡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轫与徐福

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时间始于新石器时代,逐步缓慢发展,至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进步才逐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才初具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远洋航线的开辟,应该至秦汉时期的徐福东渡了。因为,不管是周初其子封地朝鲜,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齐国人“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还是当时具有极为强盛航海能力和习性的越人,也只是“耕于海畔”,靠着海岸线航行,至多顺岸至当时的朝鲜,还未能穿越对马海峡,远航日本。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具正式意义的固定、越海的航线,还未开展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也就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于后来兴盛的唐宋和明早期,以及后来衰落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本与其他地区同步并进,这里就不再累述了。

其实,我国关于徐福东渡的史料传承较少,正史中除司马迁的《史记》做了概要性的描述以外,东汉的《汉》、晋陈寿的《三国志》、南宋范晔的《后汉书》曾有记载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迹,一鳞半爪,且不出《史记》内容的窠臼。书中所说徐福到过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莱、方丈等地,均是虚无缥缈的地方,历来未有确切的地域和守正的位置。而“徐福东渡”一直以传说作为研究者议论的话题,虚虚实实,成为浮于中、日、韩三国史学界的棘手“谜案”。但又是游离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热门话题,徐福东渡传说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近年来,在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呼吁下,也得益于许多专家学者潜心研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才使得徐福东渡从传说逐步走出迷雾,再现历史面容。我国政府也于2008年6月将浙江慈溪、象山地域流布的“徐福东渡传说”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后,江苏连云港、山东龙口等地也相继加入保护该项目扩展性名录中,进一步明晰了“徐福东渡传说”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逐步从坊间传说走向了正史。

(二)徐福遗迹寻踪

研究徐福是否是我国东方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其人和现有的徐福传说和历史遗迹。遵循这个脉络,我们可以追溯关于徐福历史痕迹。在此期间留下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有关徐福的历史传说和遗迹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在我国国内东亚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的蓬莱、威海、龙口,江苏连云港,浙江慈溪、象山等地。

1.中国。中国东部沿海区域是徐福传说和遗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的象山、岱山,江苏连云港,山东蓬莱、龙口、威海和河北千童县等地。

(1)浙江象山与慈溪。在宁波的象山地区留有与徐福有关的传说和遗址。象山蓬莱山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地,历代《象山县志》《宁波府志》都记载了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一史实。此外,还留有蓬莱山、徐福登陆处、丹井、唐蓬莱观碑、石屋、蓬莱观、徐福古道、樯头古渡、大雷山秦始皇庙、船倒山、新罗岙等历史遗迹。

在宁波的慈溪,留有达蓬山“秦渡港”和岱山东沙角的“海天一览亭”,这些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有关徐福东渡的珍贵历史遗址。浙江省慈溪市的三北镇也被研究者称为“徐福镇”。

徐福东渡是浙江慈溪市象山县地方民间传说之一,起源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方士徐福求仙人不得而东渡日本的故事。与当地的诸多遗迹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多得的关于徐福的史海钩沉。2008年6月7日,徐福东渡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古称海州,又称朐县,秦汉时期建有朐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至前210年),先后多次东巡过此,设有东门阙,作为我国对海外开放的门户。连云港与徐福关联的传说和遗址众多,主要有徐福祠、秦始皇下驾沟、大王坊造船地、秦山岛、秦山神路、李斯碑、秦东门等。2011年5月,江苏连云港的“徐福东渡传说”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的扩展性目录。

(3)山东蓬莱。蓬莱(登州)是我国古代的天然良港,据现有可查阅资料表明,历朝历代朝、日使节共有65次在登州登陆的记录。唐宋时,在此设立“新罗馆”“高丽馆”专门接待水路来朝的使节。蓬莱留下了诸多关于秦始皇的系列传说和关于徐福的遗迹,主要有蓬莱水城遗迹、蓬莱阁等。

(4)山东龙口。徐福镇政府驻地南乡城村,聚落历史悠久,村前有汉代徐乡县古城遗址。徐乡县始建于汉初。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封胶东共王之子刘炔为徐乡侯,徐乡县改称徐乡侯国。当地的唐家村东遗址曾于1956年出土石器有锛、斧,陶器有锥足鼎、彩陶罐等。遗址年代距今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

(5)山东威海。威海市历史悠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留有诸多与秦始皇与徐福有关的传说,如《秦皇东巡》《秦皇立石》《秦始皇与徐福》等;公元前219年与210年秦始皇曾2次驾临此地,拜祭日主、修长桥、求寻长生不老之药,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天尽头”、秦丞相李斯手书“天尽头秦东门”等历史遗迹和中国唯一的一座“始皇庙”的人文景观。

2.韩国。徐福赴日途经韩国留下了《西归浦传说》,以及济州岛上正房瀑布岩壁上刻下了齐国刀文“齐臣徐巿 迁王过之”和南海郡锦山上的“徐氏起,礼日出” 疑似古篆的字样。现如今,建有徐福展示馆、徐福公园等。

3.日本。在日本各地,据统计有关徐福遗址20多处,传说地50多处。另有统计称,日本如今有徐福墓5座,祠庙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蓬莱”的山13座。如:佐贺县诸富町有徐福上陆地;和歌山县新宫市有徐福墓和许多祭祀徐福的神社;山梨县富士吉田市有徐福鹤冢;宫崎县延冈市有徐福石等。特别是在每年4月27日,佐贺当地都要举行为时3天的“徐福大祭”,这是日本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祭典。佐贺平原是日本稻作的发祥地,日本人深信这些农作技术是徐福传给他们祖先的。每年秋收后,当地居民要以“初稻”奉献金立神社。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日、韩三国中关于徐福的传说流布广泛,但是,其遗迹则多根据传说而来,出土文物和史实文献还难以确定。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久远,考古佐证未能足够证明徐福的存在和相关活动,只有凭借传说去推测史实;另一方面,由于徐福活动多泛舟于海上,在陆域范围内也是居于滨海,随着我国沿海区域地理海岸的演进,2000多年的海岸成为内陆陆地,比如秦代时期的朐县港口,早已在1855年前后淤积至数十公里以外的区域,原来的地理状态早已不复存在了,或是由于海水侵蚀,秦汉时期的文物遗址早已浸透在海水中,再想发掘原有的遗址几乎毫无可能,或远海深海沉积的船只和遗物未有发现。总之,林林总总,不一而终。所以,关于徐福的文物和遗址在滨海区域很难发现,均有待于后人再行考证和发现,才能进一步佐证徐福东渡的史料。但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也可以发现:我国和日本、韩国关于徐福的传说是有规律可循,基本流布在沿海区域,且传说传承的内容和时间均基本沿着徐福可能东渡的航线相向而行,构成了一幅徐福东渡的航行线路图,为徐福东渡的史实客观上提供了的有力的历史佐证和大致史实轮廓。

难怪,在中国,自汉以下历代文人墨客,以徐福为题材撰文赋诗的不在少数。一生喜好探幽访奇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其《古风》(三)赋的正是“徐载秦女,楼船几时回”;宋朝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烂熟于中日人民心中;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元朝的吴莱热衷于徐福传说,他泛舟东海,寻访古迹,写下了著名的《甬东山水古迹记》,把徐福在舟山群岛中的遗迹,一一记录下来,并写下了《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听客话熊野徐福庙》等诗篇;明朝的宋濂、李东阳;清时的黄遵宪等也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这样证明了我们现在流传在坊间的传说也并非子无虚有,可能先人也是得益于坊间流布的传说,产生了创作灵感,直抒胸臆,留下了这些历史诗篇。

(三)徐福东渡航线辨析

假如,徐福确有其人,并且确实率领船队东渡扶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徐福东渡的线路是如何的?

从目前,专家研究的成果来看分为南线说、西归说和北线说三种。南线说认为:徐福从江苏连云港或者山东登州起航,至浙江宁波的象山一带,徘徊数月,然后储备物资,再次远航,到了冲绳、琉球群岛,再跨越对马海峡,至日本九州一带登陆。并沿着日本海岸线再度航行,形成了多个登陆地的线路。北线说认为:徐福是从山东登州、龙口或江苏连云港起航,直接北上至河北沧州盐山县一带,稍事修整,接着顺着渤海湾至韩国济州岛、南海郡等地巡游,接着跨越对马海峡达到日本九州佐贺有明海一带登陆,并沿着日本海岸线再度航行,形成了多个登陆地的线路。三是西归说。即徐福从我国宁波的会稽或者句章港口起航,先直接至韩国的济州岛,登岸休整、徘徊数月,然后再次出海,跨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佐贺有明海一带。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徐福确实东渡;徐福最后确实到达日本是不容置疑的了。现在回到了历史的本源,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史实来看,徐福东渡的次数可以不计,但是,成功东渡扶桑只能有一次,不会多次;同时,东渡的线路只能有一条可能航行的线路,不能殊途同归、多路出击,采用双条线路东渡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徐福研究者们各抒己见,难分高下。我这里也不去阐述。而且,关于我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发轫何时、何地、又是何人最先的问题上,我国多种研究文献中也未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所以至今,大家约定俗成的结论就是采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即“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认为这是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轫的点睛之笔。

事实上,我们研究中发现:在目前徐福东渡的航线线路中,浙江会稽、句章、江苏连云港、山东蓬莱(登州)、龙口等城市与越人泛海顺岸航向的线路是如出一辙,一脉相承的。而且在我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的关于徐福的记载说:“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徐福东渡前后的活动区域与越人有关。

在我国著名学者金开诚主编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从地理和海水流动原理阐述了可能出现的北方丝路航线。书中写到:“秦汉时期,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经略岭南,只是当时南海贸易及航线的详情还不太清楚。但是那时,已经有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出海寻药的故事。”书中提到了徐福东渡是当时的一个故事。书中还说:至于与日本的交往,最早是从朝鲜半岛南岸靠对马暖流与间工寒流在日本海南部交汇而成的左旋海流为动力……当时的航线可能是从朝鲜半岛南端越海,中经对马、远瀛(今冲绳)、中瀛(今大岛),到达筑前胸形(今九州宗像)的横渡朝鲜海峡的航线,在《日本书纪》中称之为“北海道中”或“道中”航线。可见假如徐福东渡日本,那么走北线经过当时的朝鲜,再去日本是最为合理推论的线路。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论:当年徐福对于越人航行海上的史实早已耳闻目睹,认为是否可以先行出海考察,顺着当年越人北上琅琊的沿海航线南下,至浙江宁波象山和会稽一带,盘横数月,寻求航海的方式和线路。在再次向秦始皇报告后,秦始皇又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继续顺岸巡航,看是否能够发现秦始皇需要的东西;或是,未能发现海上神山和仙药;然后又回到东渡起点江苏连云港或山东登州、龙口一带等待机会。公元前210年,正值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又召见徐福,询问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情况。徐福无奈,则谎称海上仙药有大鱼守护,不能得到,需要再增加财力和人员,才能跨海远航,寻求仙药。在获得补给后,带上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再次北上,沿着海州湾顺岸航行,至山东胶州湾、辽东渤海湾,接着至朝鲜济州岛、南海郡等地,收集民情,交易商品,增加补给,再穿过对马海峡,至日本九州有明海一带,终于登陆日本,完成了东渡扶桑的丝路航行。至于是否是想在哪里做王不归,或是贪图安逸或惧怕秦始皇的暴政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徐福开辟了我国东海航线是不争的事实,也可以将徐福东渡视为我国东方丝绸之路的开山之作!

四、徐福东渡的意义

首先,首开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集人文、经济、商贸、科技交往为一体的航海大通道,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保障,而且从其基本内涵上来认定,还必须是有一定规模的船只数量、固定的航线线路、批量的商贸交易、跨越海洋的距离和成熟的续航能力,这五者是缺一不可的。而在徐福东渡之前,不管是其子赴朝鲜,齐人顺岸航行,还是越人泛海都是不能同时具备这五个要素,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开辟我国东方航线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只有待到徐福东渡,才有使得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完了萌发的历史历程,成为真正意义的、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和五百工匠,横渡对马海峡,经过艰苦长期的航行,先至朝鲜,后达日本,并与沿途国家和地方的居民交换物资,切磋文化、技术,最后在日本留下,被尊为“稻作之神”“医药之神”,并为我国后来渡海航行开辟了固定通道,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航海经验。所以,不久之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一书中载亶洲与会稽之间的海上交往,假如没有徐福东渡,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先于我国南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正如我们前期研究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不只一条,而是有东方航线、南洋航线和西方航线。许多专家认为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才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主要是西汉时期,南方的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而我国《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记载是可见的有关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假如我们将秦代初期的徐福东渡定义为我国东方航线的发轫之作,那么,这一时间比南洋航线的形成足足提前了200多年,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第三,为后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经验。徐福东渡是一次集团性的、规模性的跨海远航活动。根据目前的史料推测,假如采用风帆式的航海工具,其渡海的人员至少不会低于4000人,船只大约在50~80只左右,航海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续航航行的距离不少于2000公里。特别是在当时的船只续航能力弱,船只承载能力差和后续毫无供给的极为困难和艰苦的情况下,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跨海远航,实属不易。此次航行也一定积累了大量的航海经验,为后来开辟新的直航杭州湾、宁波等地和更远的南洋航线、西方航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第四,推动了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秦代,我国的航海技术有了大幅提升,秦始皇设立东门阙,表现了这位历史帝王决心开发海洋,征服海洋的雄心。一些专家认为风帆船只的出现应在商周之前,而我国古代船舶航行推动经历了划桨推动时期、桨、帆并用到桨、橹、帆并用时期和后来的主要靠风帆以及尾橹推动时期,其中第二阶段大约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可见在徐福东渡时期的船只应该处于桨、帆并用的阶段,使用当时的技术船只不仅续航能力差,而且很难抵御海洋风暴天气和海流的困扰。而徐福东渡的成功一方面检验了我国当时的航海技术,体现了当时的秦国国力和航海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发展,推动了炼铁、金属锻造、船舶制造的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秦代海洋航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汉代的航海技术更趋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世界海洋交往的历史见证和宝贵文化财富。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线路,而东北亚区域也是世界海上最早利用和受惠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之一,历史上涉及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

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集人文、经济、商贸、科技交往、交流汇集于一体的海上航运大通道。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航行通道、稳定的交往频率、较大的承载规模、良好的互动对弈和多元的交流活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是否可以说:假如,东亚区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以“越人泛海”作为胚胎萌生,那么,徐福东渡才能具有实际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发轫之笔。徐福成功东渡日本,在渡海的组织规模、航行距离、续航能力、商贸活动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超越了历史前人,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发海洋、拓展视域的能力,也体现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沉积和无限魅力。(文 / 赵 鸣)

【作者简介:赵鸣(1957—),男,江苏昆山人,本科,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连云港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一带一路”、文化旅游、新闻出版、产业经济等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局,1986,第6页.

[2]金开诚主编,王忠强编著.海上丝绸之路[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第33页,第31页.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