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成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本文着重从高质量发展、国际国内产业求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阐述江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求;从产业的“旧、散、低、堵”的主要特征全面梳理查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产业体系谋篇布局、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数字经济精耕细作等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江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环顾世界,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江阴,站在产业结构优化重塑的重要关口,正在全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奋力角逐新经济,推动产业更高端,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江阴比较优势的 “压舱石”
产业是江阴的立市之基、兴市之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江阴把握发展大势、乘势加速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指向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之举,也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需要。从省市战略要求看,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列为九大任务之首;无锡提出着力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二)国际国内求变之势风起云涌
从国际看,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重塑,国际产业壁垒、技术封锁加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从国内看,一些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双循环”“大市场”加速构建,但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并在较长时期呈现“L”形状态,加速企业、产业、区域的分化,产业发展出现新空间的同时,也对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提出了新要求。从周边看,产业变革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各地发展格局加速重构,江浙沪皖县域经济呈现“百花齐放”态势,部分地区通过创新驱动、产业风投、生态优先等发展路径,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从江阴看,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处于突破孕育期,战略机遇、风险挑战、区域竞争并存,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之切
近年来,江阴坚持谋全局、利长远,科学统筹产业发展“立与破”的关系,在2021年正式开启“34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实践,系统搭建起工作的“四梁八柱”。启动“科创江阴”战略,谋划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平台,绮山湖科创谷正式开工,产业基金发展破冰启航。启动工业园区改造大会战,园区规划基本成型,确定20个重点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启动“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江阴市成功入围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名单。
二、查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矛盾和问题,直面前进“拦路虎”
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要求,江阴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主要特征体现在“旧、散、低、堵”。
(一)对标自主可控,“旧”的动能仍占主导
自主可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要求,国家层面就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自主掌控,不受制于人,县域层面主要是产业创新能力。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科创驱动力不足。从投入端看,江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95%,远低于昆山的3.9%、常熟的3.85%;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1.84%、低于无锡平均的2.22%,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33.3%、远低于常熟的61.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4件,远低于昆山的71.4件和张家港的61.7件,大部分企业很难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
2.科创发展能力不足。主体规模不够,江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11家,是昆山的三分之一,也低于张家港、常熟,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仅19.7%,远低于昆山的39.1%、滨湖的39.3%、宜兴的36.1%。缺乏科创企业扎根、破土、生长、壮大的创新创业环境,“双创”型企业成长方面,除远景能源等个别企业外,普遍成功率不高,成长速度不快。
(二)对标集群集聚,“散”式布局掣肘发展
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上的内涵要求,而江阴产业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经济发展壮大,前期缺少统一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
1.空间布局分散。园区缺少产业定位,存在同质化竞争、发展失序的问题。土地开发强度远超红线,重大产业项目受空间约束严重,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的三大开放园区,能级不足,竞争力较弱,江阴临港经开区仅列省级开发区第7、昆山经开区名列全国经开区第5,江阴高新区排名全国第45位、昆山高新区排名全国第33位,靖江园区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市的2.3%、2.9%。
2.产业格局分散。从优势产业看,江阴纺织、冶金、新材料、车船及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70%,能级不高;而昆山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占比在80%左右。从体量规模看,江阴有纺织服装、钢铁、石化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车船及装备制造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整体较为分散。


(三)对标高端高效,“低”端锁定亟待破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眼在现代化。整体看,江阴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以量的扩张为主的路径依赖,长期限制了江阴制造向产业链两端的攀升。
1.产业结构不优。从工业结构看,江阴纺织、冶金、金属制品、石化等传统产业比重在六成左右。
2.产业层次偏低。产业中低端环节产出贡献低、盈利能力弱。
3.产品层次偏低。江阴企业产成品多为工业中间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对标协同融通,“堵”的难题尚未缓解
产业协同发展、融通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江阴产业链内部、大中小企业间的堵点、断点还很多。
1.产业链条不畅。传统优势产业中,纺织服装产业的中间环节过度集聚,前端高端材料、高级面料及服装创意设计研发尤为紧缺,后端无大型交易市场;钢铁产业主要以上游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后续深加工产品偏少;石化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供需比例不协调,下游产品缺少高端化、差异化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不成体系。
2.企业协同不足。企业之间关联度较低,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风电行业主机及零部件企业较为齐全,但由于价格、账期等因素,本地协作配套率并不高,并未形成上下游及关键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关系。
3.项目支撑不力。缺少围绕产业链堵点、断点的精准招商,项目建设存在“捡进篮子就是菜”的现象,从重大项目投向看,江阴的产业项目多集中在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缺少高科技、强带动的项目,而昆山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IT、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三、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走出江阴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一)突破自我,产业体系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1.聚焦“345”现代产业体系,筑牢产业强市发展根基。“产业强则江阴强、产业兴则江阴兴”,多年来,江阴一直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3条千亿级特色产业链,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5大未来产业,聚力主导产业强链固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补链、未来产业造链建链,加快构建更具综合竞争力、更强产业韧性、更高协同创新水平的“345”现代产业体系。
2.做优做强企业集群,放大优质企业“头雁效应”。江阴积极打造以“500强”为代表的骨干企业集群,引导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和央企合作等举措增体量、强体质。积极开展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支持大企业通过新上项目、智改数转、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在全市集成整合,形成互通融通的发展生态。
3.围绕工业园区改造促集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江阴坚持“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各类园区功能定位,围绕工业园区改造,推动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协同化和品牌化发展,打造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主阵地。鼓励和引导各镇街(园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明确产业主导方向,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集聚度高、核心功能突出、产业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区。
(二)立足实际,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尽显发展比较优势
1.聚力科创载体建设,打响“科创江阴”品牌。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江阴一直以来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三年行动总目标,聚焦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等“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建设,全面打响“科创江阴”品牌。
2.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练好内功,才能稳住脚跟。江阴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全过程工作体系,做好“选苗”“育苗”工作,优化梯度结构、深挖后备苗子、实施精准培育,打造更多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截至2023年,江阴有4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5家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江阴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大力引进诺贝尔奖得主、海外人才、省“双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深入对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打造,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镇长团等平台载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扩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底,全市引育创新创业领军团队30多个,领军人才300余名。
(三)顺应时代,数字经济精耕细作,培育发展全新活力
1.数字产业化。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江阴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通过积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发更多能够“唤醒”工业、“焕新”城市的数字应用场景。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高端封测基地,着力推进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长电5G封测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
2.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江阴大力推行“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加速智改数转。大力实施“千企上云”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工厂”“数字车间”, 打造“数实融合”江阴样板。依托海澜集团、中信特钢、天江药业等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信息数据库,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支持相关传统产业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管理,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能效水平。2022年,江阴有1家企业入围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7个。
前行有底气,发展聚信心。江阴的立市之基在产业;强市之要在产业。江阴将以“四敢”担当,加快建设“345”现代产业体系,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为更好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文 / 唐宗宜 李义良)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项目号:2023SJZD1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宗宜,中共江阴市委党校教育科副科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建、“三农”等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李义良,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质量发展评价、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汉权,盛朝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演进规律和构建途径[J].中国软科学,2023(10):1-8.
[2]李晓华.面向制造强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与构成[J].经济纵横,2023(11):59-70.
[3]刘文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3(11):54-56.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9955.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