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文化 > 丁公石祠游记
2020
09-27

丁公石祠游记

丁公石祠游记 - 第1张  |

丁公石祠位于山东五莲县九仙山风景区东南丁家楼子村,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丁惟宁的后人为颂扬其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听家族宗亲讲丁惟宁与我祖上王鸣鹤公还有一段生死相救,两家永结世交的佳话,便约了几位宗亲一同前往瞻仰。

丁家楼子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丁公石祠就坐落在村部的西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止坊,与石祠南北相对。石祠坐北朝南,共有三间,全部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正门门楣之上刻有“柱史丁公祠”五个大字。祠内正屋有一龛台,正中悬挂丁惟宁的画像及楹联一幅,上联是“一部金瓶梅”,下联为“千古丁公祠”。北壁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字,据说是明朝书法家王稺登所书。东西两间墙壁上镶嵌有八方大理石刻的碑文,这些石碑应该是石祠建成以后嵌入的,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记载了丁公石祠修建的经过,丁惟宁的诗作,地方官员和文人游览石祠的题咏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对研究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听村里人介绍,丁惟宁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曾经做过清苑县令,后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并奉旨巡查直隶各地。万历十四年丁惟宁督饷陕西,授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因遭诬陷,一年后托病辞官归里,隐居于九仙山,六十九岁辞世。丁惟宁有六子,以长子丁耀斗和五子丁耀亢负有才名,特别是丁耀亢,号紫阳道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公石祠是丁惟宁长子丁耀斗遵从父意所建,丁家世居此地,就是现在的丁家楼子村

我们一行发现村部的民主理财公示栏中发放补贴的村民多为丁姓和王姓,就和村长攀谈起来一探究竟。原来在明朝万历十五年,丁惟宁到任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不久,当地发生了著名的“郧阳书院事件”。湖广行都司巡抚李材痴迷读书著学,打算在郧阳当地建个书院用来讲学。因为缺少经费就建议将郧阳参将府改为书院。在李材的要求下,丁惟宁不仅同意了这个建议,还安排兵士到书院做杂役,引起了当地将士的不满。参将米万春借机唆使士兵闹事,围攻巡抚衙署。丁惟宁前去制止时被米万春扣为人质,幸亏当时驻守城外的守备王鸣鹤单枪匹马及时赶到才将丁惟宁救出。后来丁惟宁因为“郧阳书院事件”被贬辞官。王鸣鹤因平抚郧阳兵变有功,被评定为“天下将才第一”,升任湖广行都司佥事、陕西游击、甘肃参将等职。但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两家也互有姻亲。

据《明史·列传》卷二二七记载,“材(李材)好讲学,遣步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默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趋军门,挟赏银四千,汹汹不解。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知府沈鈇等。材隐忍从之。惟宁数责万春,万春欲杀惟宁,逃而免。”此一文虽然记录了丁惟宁被劫持后逃免的史实,却并未提及王鸣鹤前去相救之情节。但是在丁惟宁的五儿子丁耀亢所著《述先德谱序》记载,“参将激兵为变,斗围抚院。先大人厉词往谕之。兵环刃,几不免。守备王鸣鹤,海州人,单骑往救,得出。”据乾隆《诸城县志》记载,“丁惟宁,字汝安,其先由海州迁居县之藏马山下”。这就好理解了,丁惟宁和王鸣鹤本是海州同乡,又同在郧阳为官,私交一定不错。值丁惟宁逢此危难之际,王鸣鹤冒死前去解救应该在情理之中。特别是王鸣鹤单枪匹马解救丁惟宁一节为丁耀亢所述,应该更接近史实。

丁惟宁和王鸣鹤虽官运不同,但两人均是为官清正、为民敬仰、文武兼备。王鸣鹤战功卓著,不仅著有兵书《登坛必究》,还著有《路鸢集》等多部诗集。至于丁惟宁,诸多学者认为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此为后话,不再赘述。(文/王绪通)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