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异质性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政策效应研究
2023
06-12

异质性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政策效应研究

摘 要:财政部于2017年发布的新金融工具准则针对金融资产分类、减值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新准则的出台将对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此背景,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将我国实施新准则的34家上市银行划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对比上市银行实施准则前后的变化,剖析新准则的政策效应,分析了新准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准则;企业异质性;政策效应;上市银行

一、引言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四项原则(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资产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新准则的实施不仅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财务结果,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监管及投资者产生深远影响,受到最大冲击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因此,以银行业为对象,研究新金融工具准则产生的政策效应具有必要性。

二、企业异质性与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政策效应分析

企业异质性是企业在规模、建立年份、所有权、人力资本、技术选择等方面特征的差异。企业的异质性会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政策效应产生一定的差异。本文按照股权结构以及控股股东的不同,将2018年和2019年实施新准则的上市银行划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其中,非国有银行按照组建方式、业务经营地域范围的不同,划分为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

为便于获取数据,本文以A+H股和A股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11家A+H股和23家纯A股上市银行,按银行性质分类,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商行14家,农商行7家。

(一)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对不同性质银行的影响

新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改变了旧准则的四分类法,计量属性上强调公允价值计价,这一变化通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会计科目反映出来。

表1显示,34家上市银行FVTPL经过执行日调整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同性质银行的增幅不尽相同。国有银行增幅最小,但也达到34.5%,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增幅剧烈,最高达479.62%。

国有银行受新准则变化的影响程度大幅度降低,非国有银行常拥有大量被作为企业利润“蓄水池”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准则下,因不满足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的要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工具部分、持有至到期部分被重分类为FVTPL。这一重分类导致FVTPL账面价值大幅增加,也使得过去被用作调节利润的工具不复存在,当期损益记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将造成银行利润大幅度的波动。

(二)预期损失法对不同性质银行的影响

1.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预期损失法从谨慎性和前瞻性角度出发,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且其计提的时间提前,因此,导致上市银行在实施新准则后资产减值损失总额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反映出银行在风险偏好上更为审慎。

表2显示,34家上市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增提合计1 974.60亿元,平均增提比率22.84%,不同性质银行的增提比率不尽相同。农商行增提率最高,达44.96%,远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其主要原因为贷款及垫款变化不同。新旧准则执行日相比农商行的贷款及垫款平均增幅18.48%,且逾期90天以上的不良贷款较多,而国有银行贷款及垫款平均增幅只有7.2%,这一指标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资产减值损失的提取。

2.拨备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表3显示,实施新准则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国有银行增幅最大。新旧准则执行日相比,国有五大行拨备覆盖率增幅在13%~22%,建行增幅达22%,交行增幅最低为13%,其他三类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增幅参差不齐,或增或减。

(三)对上市银行收益结构的影响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由于减值和公允价值损益的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商业银行利润的波动,同时有助于将收益结构较好地反映出来,更能体现商业银行各类投资业务的本质。

由图1可知,实施新准则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净利润的比值均低于10%,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净利润的比值差异比较大,有的银行比率低于1%,而有的银行比率甚至高于50%。

(四)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金融资产分类、计量的变化以及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均会影响银行的净资产。信贷业务是银行业的主营业务,所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净资产的影响更大,最终上市银行的净资产会趋向于走低。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上市银行总体的资本充足率呈现上升态势,但由于不同性质的银行资产结构和资本充足情况不同,导致其资本充足率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国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招商、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小幅度下降,其余各银行均呈现上升趋势。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均保持在1%以内,城商行与农商行中,多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超过了1%。

三、上市公司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顺周期性及估值问题

新准则下,FVTPL成为金融资产的兜底项目,从而导致其显著增长,银行对于FVTPL估值波动将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当期损益,因此银行利润会直接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与资本市场更加相关。当资本市场快速上升或下降时,银行金融资产估值亦会加速上升和下降,这种情况下,经济过热或过冷时依旧会被放大。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顺周期性”未从根本上得到抑制。此外,新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一些金融工具市场不够活跃,其公允价值的获取较为困难或者是估值会出现偏差,导致各银行执行的标准不统一,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二)盈余管理空间仍然存在

新准则下,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将无法通过SPPI测试的金融资产均分类为FVTPL,达到了无法用其他综合收益隐藏金融资产波动对银行造成影响的目的,避免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功能。但是,相比已发生损失法,“预期损失法”可操作空间加大,因其高度依赖主观判断,所以通过人为操作仍可以进行盈余管理。

四、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估值系统

新准则下,更多的金融资产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此类金融资产均需要估值,这导致了估值范围的扩大。若要保证新准则的实施效果,银行的第一要务是建立一个有效且成本适度的估值模型。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新准则下,银行的会计核算更注重实质风险的把握,为了确保信用减值数据的准确性,银行应当结合业务特点深入分析各项历史数据,协调联动财务管理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期优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三)提升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新准则带来了许多变化,想要保证新准则有更好的实施效果,银行从业人员应当熟悉新准则的内容及其变动之处,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新准则的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文 / 武玉清 甄熙)

(作者简介:武玉清,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理论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成旭.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商业文化,2021(26):96-97.

[2]赵晨曦.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3] 任梦杰,曾刚.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J].银行家,2018(12):66-68.

[4]罗晓龙,龚钰捷,钟廷勇,胡艺粼.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中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21(12):39-43.

[5]吴昀泽.新金融工具准则变更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21.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