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连云港港紧紧围绕“十四五”收官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勇担国际枢纽海港使命,在生产组织、通道建设、业态创新与智慧绿色转型上全面发力,创下货物吞吐量“月度三级跳、季度创新高”的喜人业绩,交出了一份量效齐升、亮点纷呈的季度答卷。
生产纪录连破,发展基石持续巩固
三季度,港口生产势头强劲,吞吐量连续三月刷新历史峰值,同比增长6.7%,其中铁矿石、红土镍矿、机械设备等货种表现亮眼,成为拉动总量增长的核心引擎。据统计,前三季度全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69%。
数据的背后,是枢纽能级的实质性提升。港口克服船舶集中到港、阶段性天气不良等挑战,深挖内部潜能,深化“路港协同”,作业效率屡创新高。从新苏港公司成功接卸开港以来最大吃水的“远神海”轮,到东方公司首次实现三艘大型风电船同时在泊作业,再到新陆桥公司单月内四次刷新装车纪录……这一系列突破,是“云港效率”最生动的注脚,共同铸就了港口三季度生产的“满堂红”,也标志着连云港港在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运营方面迈上新台阶。
通道能级跨越,开放格局纵深推进
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港口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再次取得新进展。北向,“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成功首航,直达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较传统航线航程缩短约9 000海里,为中欧贸易开辟了高效新通道。南向,“连云港—海防—胡志明”越南航线正式运营,以“一港两挂”模式有效串联越南南北经济区,进一步加密了东南亚航线网络。
与此同时,内陆物流网持续织密,不断推动“出海口”功能向内陆延伸。“连申快航”品牌效应凸显,1—9月运量同比增长29.6%;“连云港—蚌埠港”外贸陆改水业务成功开通,为皖北地区开辟了更经济的出海路径,预计可降低国内段运输成本30%以上;“连云港—济宁”内河集装箱直航航线、连徐班列常态化运营……“公转铁+公转水”组合模式高效运转,“一单制”服务不断推广,共同构建起高效顺畅的集疏运体系,真正实现了“进了连云港就是进了上海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效能提质,战略担当充分彰显
作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东方起点,港口持续强化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枢纽的“三节点一体化”运营。7月初,“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因哈国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10条宽轨铁路投用而提质扩容;8月,中吉乌铁公联运首发,不仅优化了海关通关流程,实现货物的快速转运与无缝衔接,更显著减少中途停留和装卸次数;9月,装载铬铁合金、铅锭、哈萨克斯坦小麦等货物的列车密集到达,通过全程跟踪列车运踪,精准掌握列车编组及到达时刻,创下年内基地单周卸车峰值,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1—9月,连云港国际班列已累计开行682列。
创新驱动发展,新增长点的培育同样重要。首单原木期货交割顺利完成,“港口+期货+供应链”新模式落地生根,为区域木材产业链注入了新动能;灌河港区成功开通至俄罗斯纳霍德卡的件杂货运输通道,填补了南翼港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空白;东方公司创新“三区联动”机制,滚装外贸出口量稳居全国前列,大型开普船型整船吊装车辆作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铁路装卸场站首次接卸铁路商品车……这些创新实践推动港口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商加速转型。
智慧绿色赋能,发展底色更加鲜亮
三季度,港口数字化转型也步入快车道。9月2日,智能化集装箱码头TOS系统正式上线,集成5G、AI等前沿技术,实现船舶计划、堆场调度、理货作业全流程数字化,桥吊作业效率和场内集卡调度速度显著提升。中国电子口岸连云港综合服务窗口开通,实现企业办卡“就近办、一站办”,为港口高效运转和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慧底座”。
在绿色低碳领域,港口同样步伐坚定。大湾区最大马力纯电拖轮“深港电拖1”在深圳港正式投产;全国首艘冰区加强型纯电拖轮“渤港电拖1”在连云港纯电拖轮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上水。两艘电拖外单,标志着“云港智造”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化输出的跨越,以“技术输出+服务赋能”为全国港口绿色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云港方案”。
步入“十四五”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连云港港将延续三季度的良好势头,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贡献更加坚实的“连云港力量”。
(文 / 胡唯豪)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10703.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