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计风险视角
摘 要:2022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监督职能,但是由于乡村振兴涉及内容复杂,乡村振兴审计具体开展过程中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面临挑战,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本文从审计风险视角出发,对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特征、成因和防范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家审计;审计监督;审计质量;审计风险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问题被当作重点提出。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已经连续18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向世界宣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国家乡村振兴局从当天起正式挂牌,从一号文件到总书记讲话,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也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
国家审计监管资源管理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给予扶贫审计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发挥其监督职能,依法实施审计程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但乡村振兴审计在开展过程中有关于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影响审计质量。与私营部门的审计失败一样,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影响公众对该行业的信心,但是国家审计风险的概念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不同,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范围更加宽泛,且贯穿审计全过程,会给审计机关和社会造成损失。
乡村振兴审计风险是指在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影响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因素,造成审计结论和客观事实不符合的可能性。如果审计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防范,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审计的发展,造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法得到质量保证,所以需要做好乡村振兴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工作。对乡村振兴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一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防借此推动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提高乡村群众利益从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的乡村振兴审计文献大多是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此,从风险防范角度进行探索能够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审计的相关文献。
二、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特征
2022年我国在完成全面脱贫之后并没有停下农村发展的脚步,而是正式步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主体规模扩大、种类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审计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乡村振兴审计在乡村振兴多样性的基础上也演化出自己的特征。
(一)时效性
随着农村地区形势的变化,例如受到气候条件、国家政策的影响,审计的内容和项目数量都会临时改变从而增加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另外,审计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这同样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乡村振兴作为一种长期战略,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界的持续投入和共同努力方能推动落实。党在十九大工作会议中提到的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指示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了详细指导,与此同时,一旦国家审计准则在这段时间内发生变化,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在乡村振兴相关内容时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政策方针带来的改变,无形之中增大了乡村振兴审计的风险。
(二)复杂性
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的复杂性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的共同影响。以涉农资金为例,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十分复杂,除了财政拨款、专项债、金融信贷、土地转让之外还涉及多种方式。涉农资金在使用范围上也较为分散,除了需要考虑农村环境的多样性,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在中国农村广泛地区的基础上对各地农村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类,这种统计方法本身就存在人为风险。审计机关还需要对资金项目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统计和评价,如果地方建设落后,在政策落实方面就会存在无法完成的目标,加大审计风险的复杂性。
(三)客观性
按照传统方法,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以农业发展为主,容易受到地方天气、经营环境、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实施乡村振兴审计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而无法规避;对于控制风险,农村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或是运营都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客观上的风险仍然存在。同样,乡村振兴审计人员在检查统计过程中也会存在非人为差错,例如在进行抽样审计选取样本,样本与总体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在进行相关修改后仍然无法发现差错,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降低但是无法避免。
(四)可控性
可控性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者改善审计方式方法来降低审计结果偏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审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可以通过完善法规、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审计、改进审计方法等措施来最大限度上防范审计风险。
三、乡村振兴审计风险产生原因
基于以上对审计风险内容和特征上的分析,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类,具体如下:
(一)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工作量之间存在矛盾,除去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前的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而不断增大。乡村振兴审计涉及较多领域,包括财政、教育、工程、扶贫等,所涉及的各种项目周期长、部门多、任务重、专业杂,在这种背景下,以往和农业相关的审计理论、审计技术尚显不够成熟,再加上目前审计全覆盖的整体趋势,审计部门面临诸多挑战,承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审计独立性不足
在进行乡村振兴审计的过程中,独立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首要原则。我国宪法中明确赋予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活动的权利,但是这种法律保护在审计基层机关时,会受到有关权力的制衡。在乡村振兴审计政策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部门审领导的现象,这种“下审上”造成的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审计人员不敢直接揭示发现的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导致审计结果无法客观公正反映出真实情况。
(三)审计法规内容不健全
审计法律规范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乡村振兴审计的推动进行,国家审计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业务越来越复杂,存在审计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法规参考现象,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此外,考虑到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国家审计准则》更新进程相对滞后,部分内容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乡村振兴审计过程中很多内容需要审计人员按照脱贫过程中的经验来判断,这也给审计带来了潜在风险。
(四)审计结果使用不充分
乡村振兴审计涉及产业、生态、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从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到政策实施再到最后的项目考核,要求对全过程进行审计,实施审计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预防、揭露、抵御的功能。但是在安排审计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工作安排容易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例如重复审计、审计结果无法充分利用等,这些情况会造成审计资源分配效率低下,面临众多审计任务时容易错过审计重点,影响审计发挥其作为“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的内容和成因,新时期审计可以从不同的阶段来防范乡村振兴审计风险:
(一)乡村振兴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机关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组成审计小组然后实施审计,这一阶段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准备工作。在审计项目实施之前,基层审计机关需要把握当前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态势,按照各级政府和审计署的要求合理安排审计计划,分配审计资源。除了对审计人员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之外,还需要对乡村地区情况提前调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容涉及较多领域,更加需要审计人员提前做好乡村地区情况调查,避免出现因对乡村工作环境、氛围的不熟悉导致临时被迫上阵的现象出现。现有的审计法规对审计项目实施前的准备阶段时长提出明确要求,为了防止审计工作的效果没有标准可以衡量,审计组需要提前量化考核指标,做足准备工作。
(二)乡村振兴审计实施阶段
结合乡村振兴审计内容多、周期长的特点,审计组对国家政策执行情况需要进行全过程跟踪,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避免问题扩大。审计人员要有风险意识,实时监控资金投入和各大项目的进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科学的标准对政策实施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依据脱贫攻坚时期的审计工作经验积累以及乡村振兴审计特点,科学选取审计方法。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进行审计,既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也能有效保障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统筹各类资源、形成整体上的审计合力,加强上下联动;统筹审计项目、审计组织,力争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这种融合式的审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计负担,避免由于审计内容重复导致的审计效率低下。
但是在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资源相叠加,参考外部审计力量的结果并不能直接照搬原有的审计报告,而是需要站在国家审计的立场上,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给出结果。
(三)乡村振兴审计结束阶段
审计机关实施乡村振兴审计结果的部分内容需要公示,乡村振兴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成果通过审计报告表现出来,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后编写的审计报告需要征求乡村地区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发现错误要求及时修正,之后还会有向社会提交的审计结果公告。但一般情况下,后续的审计内容往往会被忽视。对于完成审计之后需要修改的内容,例如农村地区整改仍然不达标的情况,审计人员可能会处于懈怠的状态,放低要求。所以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此外,还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总结,乡村振兴作为长期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扶贫审计理论的相关研究,不断摸索与之相关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统筹工作,实现跨专业、跨地区的资源配置,逐渐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接下来推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审计力量。
(文 / 郑哲)
(作者简介:郑哲,南京审计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审计。)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张权,尹平.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05):1-9.
[2]肖春辉.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研究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8(04):24-26.
[3]和秀星,潘虹,赵青.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和风险防范——基于国际视野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05):24-31.
[4]吕劲松,黄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扶贫审计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8(04):12-17.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lqsyzz.com/7822.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